密陀僧

藥材名稱:丁公藤

名稱出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概況

基源:為旋花科丁公藤屬植物丁公藤的根及莖藤。丁公藤屬全世界約66種,中國約11種。

原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又名包公藤(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麻辣子藤(廣東沿海),斑烈魚(廣東)。

形態:高大木質藤本,長約12m。小枝幹後黃褐色,明顯有稜,不被毛。葉柄長0.8~1.2cm,無毛;葉片草質,橢圓形或倒長卵形,長6~9cm,寬2.5~4cm,光端鈍或鈍圓,基部漸狹成楔形,兩面無毛,側脈4~5對,在葉面不明顯,在背面微突起,至邊緣以內多結上舉。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腋生的花少數至多數,頂生的花排列成總狀,長度均不超過葉長的一半,花序軸、花序梗被淡褐色柔毛;花梗長4~6mm;花萼球形,萼片近圓形,長約3mm。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和緣毛,毛不分叉;花冠白色,長約1cm,小裂片長圓形,全緣或淺波狀,無齒;雄蕊不等長,花絲長可至1.5mm,花葯與花絲近等長,頂端漸尖,花絲之間有鱗片;子房圓,柱頭圓錐狀貼著子房,兩者長近相等。漿果卵狀橢圓形,長約1.4cm。花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第1分冊.20頁.圖4∶5-6)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谷溼潤密林或路旁灌叢中。分佈於中國廣東中部及沿海島嶼。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取根及莖藤,切斷或片,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

鑑別

性狀:莖藤常斜切為片或段,直徑1~4cm。表面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的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莖栓皮可呈薄片狀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木部寬廣,有不規則的花紋(異型維管束)及多數小孔,中心有髓,有的不明顯。無臭,味淡。以粗壯、質堅者為佳。

顯微 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外壁及內壁木化增厚,或夾有石細胞層。皮層有纖維束及石細胞群,石細胞壁極厚,層紋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和細小簇晶。老莖異型維管束髮達,韌皮部有大的纖維及多數細小簇晶。木質部導管直徑約至350μm;木纖維甚多。有髓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蒸約2小時至無腥臭味,取出,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具有縮瞳作用的丁公藤鹼Ⅱ(又名,包公藤甲素,2β-羥基-6β-乙醯氧基-8-氮二環(3,2,1)-辛烷)及東莨菪素,(6-甲氧基-7-羥基香豆素)和東莨菪甙。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