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輪根
藥材名稱:蟛蜞菊
名稱出處:《本草求原》
概況
異名:馬蘭草、蟛蜞花、路邊菊(《生草藥性備要》),水蘭(《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鹵地菊、黃花龍舌草、黃花曲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蟛蜞菊屬植物蟛蜞菊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Merr.(Solidago chinensis Osb.)
歷史:蟛蜞菊中國南方民間常用草藥,《生草藥性備要》首載,稱馬蘭草,《中國藥典》1977年版曾收載。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匍匐,上部近直立,長15~50cm,基部各節生不定根,有分枝,疏被貼生的短糙毛。葉無柄或具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7cm,寬7~13mm,頂端短尖或鈍,基部狹,全緣或有1~3對疏粗齒,兩面疏被貼生的短糙毛,中脈在背面稍隆起,側脈1~2對。頭狀花序徑15~20mm,單生枝頂或葉腋,花序梗長3~10cm,被貼生的短粗毛;總苞鍾狀,寬約1cm,長約12mm;總苞片2層,外層的葉質,綠色,橢圓形,長10~12mm,頂端鈍或渾圓,背面疏被貼生短糙毛,內層的較小,長圓形,長6~7mm,頂端尖,上半部有緣毛;花托平,託片膜質;緣花舌狀,雌性,舌片卵狀長圓形,長約8mm,頂端2~3深裂,黃色;中央花管狀,兩性,長約5mm,頂端5齒裂。瘦果倒卵形,長約4mm,多疣狀突起,頂端稍收縮;舌狀花瘦果具增厚的3邊緣;無冠毛,而具一淺齒的杯狀物。花果期3~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92頁.圖6397)
生境與分佈:生於路旁、田邊、溝邊或溼潤的草地上。分佈於中國遼寧、福建、臺灣、廣東等省區。越南、柬埔寨、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或夏、秋間莖葉茂盛時採收,洗淨晒乾或新鮮應用。藥材主產於福建、廣東。
鑑別
性狀:本品通常為帶花序的全草,長可達40cm。莖呈圓柱形,彎曲,直徑1.5~2mm;表面灰綠色或淡紫色,有縱皺紋,節上有時有細根,嫩莖有短毛茸。葉對生,近無柄;葉片多皺縮,展開後呈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7cm,寬0.6~1.1cm;先端短尖或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或呈波狀;上表面綠褐色,下表麵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毛。頭狀花序單生於莖頂或葉腋,花序梗及苞片均被短毛,苞片2層,長6~8mm,寬1.5~3mm,灰綠色;舌狀花和管狀花均為黃色。氣微,味微澀。以葉灰綠、帶花、無泥屑者為佳。
顯微 莖橫切面:類圓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下皮由1列類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其內方為3~4列厚角細胞。皮層通氣組織由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排成2~3輪。中柱鞘纖維繼續排列成環狀。韌皮部細胞細小;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組成,射線細胞1~2列,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葉主脈部橫切面:彎曲,上面呈三角形突出,下面呈弧狀突出,上下表皮內部有厚角細胞2~4列,維管束外韌型。葉片上下表皮細胞1列,外面均有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細胞壁有明顯的疣狀突起。上下表皮細胞的內方均有通氣組織分佈。柵欄細胞1~2列。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均彎曲;少數平直;均有非腺毛,毛茸由2~3個細胞組成,長333~360μm,直徑28~54μm,胞壁具疣狀突起。氣孔不等式,少數為不定式,在下表面分布較多。(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第777頁.圖746、747、748、749)
化學性質
蟛蜞菊含有人蔘皁甙RoGinsenoside Ro)、3-O-[O-β-D-吡喃木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基]-齊墩果酸吡喃葡萄糖酯{β-D-glucopyranosyl-3-0-[0-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uronosyl]-oleanolatel、蟛蜞菊內酯(Wedelo 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內酯(Demethyl-wedelolactone)、去甲蟛蜞菊酸(Norwedelic acid)[1、2、3、4]。
參考文獻
[1] Indian J.Chem.Sect B 1991;30B(5):466。
[2] Planta Med.1986;5:370。
[3] Phytochemistry 1985;24(12):3068。
[4] Planta Med.1986;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