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

藥材名稱:白芥子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蜀芥、胡芥(《綱目》),(《蜀本草》),白芥(《開寶本草》),芥子(《中藥志》)。

基源:為十字花科白芥屬植物白芥子的乾燥種子。白芥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只有1栽培種。

原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Brassica hirta Moench;Brassica alba(L.)Boiss.]

歷史:本品始載於《唐本草》,列於芥條下,雲:“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樑米,甚辛美,從戎中來。”《蜀本草》中亦有本品的記載,但直至《開寶本草》始將白芥從芥中獨立成條,又名胡芥,蜀芥。在《綱目》中亦載有“其種來自胡戎,而盛於蜀,故名”。但《植物名實圖考》中卻仍將其歸入芥條中,考證以上諸家所述,即今白芥。

形態:一或二年生粗壯草本。莖直立,被散生白毛,高50~120cm,具縱稜,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質薄;具葉柄,長3~10mm;莖基部葉大,呈羽狀分裂或近全裂,寬橢圓形或卵圓形,長5~15cm,寬2~4cm,頂裂片大,具側裂片1~3對,邊緣具疏齒;基生葉具短柄,較少,莖上部葉裂片數漸減少。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4,綠色,披針形或長圓形,無毛或稍有毛,邊緣膜質,直立,長4~5mm,寬1.5~1.8mm,花瓣4,乳黃色,寬卵形,長8~10mm,寬2.5~3mm,基部具長約5mm的爪;雄蕊6,4長2短,花絲線形,花葯長橢圓形,基著;雌蕊1,子房長柱形,密被白色長刺毛。長角果圓柱形,密被白色硬刺毛,長2~2.5cm,果瓣在種子間縊縮呈念珠狀,角果頂端具扁平劍形的喙,長1.2~1.5cm,無毛或具疏柔毛,每室有種子2~3枚;果梗粗線形,在果軸上水平狀著生。種子淡黃色,近球形,直徑2~2.5mm。花期4~6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114頁.445圖)

生境與分佈:原產歐洲。遼寧、山西、山東、安徽、新疆、四川、雲南均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適於肥沃、溼潤、排水良好的壤土種植。用種子繁殖,於10月上、中旬播種,播前需將種子浸泡於15%的鹽水中20分鐘後撈出,用草木灰拌種後條播,行距27~33cm,深約2cm,每畝用種量300~400g。播後覆土鎮壓,保持土壤溼潤。苗高7~10cm時,結合鬆土除草,按株距13~17cm定苗。間苗後追施人畜糞水或化肥1次;孕蕾前需用過磷酸鈣肥追施。病害有菌核病、白鏽病,除了播前用食鹽水浸種外,及時拔除病株燒燬,並用鮮石灰粉消毒,再噴65%代森鋅600倍液。跳蚤、蚜蟲、菜白蝶幼蟲等蟲害,可噴射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

採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變黃時,割取全株,晒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藥材主產於安徽、河南、四川、陝西、浙江。

鑑別

性狀:種子圓球形,直徑1~2.5mm,表面灰白色至黃白色,用放大鏡觀察,表面可見細微的網紋,一端有暗色小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胚黃白色,富油性,子葉兩片沿主脈處對摺呈馬鞍狀,胚根折轉於子葉間。氣無,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黃白、純淨者為佳。

顯微 種子橫切面:種皮最外層為1列切向延長的表皮細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層,細胞中能見到粘液質層紋;下皮細胞為1~2列大小約相等的薄壁細胞;柵狀細胞為1列厚壁細胞;緊靠柵狀細胞層為色素層。內胚乳為1列方形或長方形的細胞,內含糊粉粒,其下方為頹廢細胞層。子葉和胚根細胞中均含糊粉粒和油滴。(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241)粉末:深棕色,味辛辣。 ①種皮柵狀細胞 成片,淡黃色。橫斷面觀細胞1列,高度較均等,長(徑向)14~26μm.寬(切向)7~17μm,外壁及側壁中部以上薄,側壁下部及內壁增厚,表面觀呈類多角形或稍延長,直徑約至18μm,長至24μm,垂周壁平直或細波狀彎曲,厚2~3μm。 ②種皮表面細胞 為粘液細胞,無色或微黃色。橫斷面觀呈類方形或稍徑向延長,含粘液質,外壁常脹裂,內壁由纖維素沉積形成徑向棒狀的纖維素柱隱約可見;表面觀細胞呈多角形或類多角形,直徑40~81μm,壁厚,有時可見細小連珠狀增厚,細胞中央纖維素柱呈臍狀,周圍可見粘液質紋理。 ③種皮下皮細胞 較大,多皺縮,細胞界限不甚清楚,壁不均勻增厚。 ④內胚乳細胞 橫斷面觀呈扁方形,表面觀呈類多角形,直徑14~36um,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顆粒物。 ⑤子葉細胞 無色或淡黃色,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258)

加工炮製:①白芥子 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②炒白芥子取淨白芥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或棕黃色並爆裂,有香辣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含白芥子甙(Sinalbin),約含2.5%,並含脂肪油20%~26%,芥子鹼(Sinapine)、芥子酶(Myrosin)等。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p-Hydroxybenxyl 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Sinapine 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生芥子酸和膽鹼。經預試尚有氨基酸、蛋白質、糖、多糖、黃酮甙、植物甾醇及中性樹脂反應[1]。日本產白芥子(Sinapis alba Linn)含揮發油0.27%和維生素A類物質[2]。白芥子還含芥子鹼硫氰酸鹽(Sinapirthiocyanate)、β-谷甾醇、芥子酸、苯甲酸和對羥基苯甲腈,後者可能是由白芥子油(異硫氰酸對羥腈酯)分解而成。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3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374。


[2]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820-1961.科學出版社,19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