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皮毛

藥材名稱:接骨木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木蒴藋(《唐本草》),接骨草(《履巉巖本草》),續骨木(《綱目》),扦扦活(《本經逢原》),七葉黃荊、放棍行、珊瑚配、

活(汪連仕《採藥書》),鐵骨散(《植物名實圖考》),接骨丹(《草木便方》),七葉金、透骨草(《福建民間草藥》),接骨風(《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接骨木和毛接骨木的莖枝。

原植物: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和毛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var.miquelii(Nakai)Y.C.Tang(S.buergeriana Bl.var.miquelii Nakai)

形態:接骨木: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m;老枝有皮孔,髓心淡黃棕色。葉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5~7(-11),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5~12cm,頂端尖至漸尖,基部常不對稱,邊緣有鋸齒,揉碎後有臭味。圓錐花序頂生,長達7cm,花序軸及各級分枝均無毛;花小,白色至淡黃色;萼筒杯狀,長約1mm,萼齒三角狀披針形,稍短於萼筒;花冠幅狀,裂片5,長約2mm;雄蕊5,約與花冠等長。漿果狀核果近球形,直徑3~5mm,黑紫色或紅色;核2~3顆,卵形至橢圓形,長2.5~3.5mm,略有皺紋。花期4~5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21頁.圖6056)

生境與分佈:生於林下、灌叢或平原路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至甘肅、四川、雲南等地。

毛接骨木與接骨木的主要區別為:羽狀複葉有小葉片1~3對,小葉片主脈及側脈基部被明顯的黃白色長硬毛,小葉柄、葉軸及幼枝亦被長硬毛。花序軸除被短柔毛外還夾雜長硬毛。(圖見《東北草本植物圖志》.498頁)生於海拔1000~1400m的松林和樺木林中及山頂巖縫、林緣等處。分佈於中國東北和內蒙古。

生藥

栽培: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壤土為好。用扦插育苗繁殖,在春季發芽返青前,選健壯無病蟲害枝條,剪成20~25cm長的插條,每個有3~5個芽節,兩端的芽節與剪口留有一定距離。然後以行距20cm開深16~20cm條溝,每隔6~8cm放置插條1根,插條上端芽節應露出地面,覆土壓緊後再蓋細土,保持畦面平整。插後,注意澆水,苗高15cm時進行中耕除草和適量追肥。扦插苗的當年冬季或次年早春移栽,按行株距2×2m穴栽,深20~25cm,每穴栽1株,填土壓緊,再蓋土使之稍高於地面。定植後2~3年內,注意中耕除草與肥水管理。

採集:全年可採。除去雜質,晒乾,或切片後晒乾。

鑑別:多加工為斜向橫切的薄片,呈長橢圓形,長2~6cm,厚約3mm,皮部完整或剝落,外表面綠褐色,有縱行條紋及棕黑點狀突起的皮孔;木部黃白色,年輪呈環狀,極明顯,且有細密的白色髓線,向外射出,質地細緻;髓部通常褐色,完整或枯心成空洞,海綿狀,容易開裂。質輕,氣味均弱。以片完整、黃白色,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性質

含α-香樹脂素、印楝素(Nimb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烏蘇酸(Ursolic aci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葫蘆素(Cucurbitacin)。

另參考“蒴藋”條。

參考文獻

CA 1969;71:28933w(J Pharmacol 1969;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