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見愁根

藥材名稱:黃鱔藤根

名稱出處:《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概況

異名:牛鼻圈(陝西、廣東),扁擔藤(河南)金剛藤、牛耳藤(四川)。

基源:為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多花勾兒茶的根。

原植物:多花勾兒茶Berchemia floribunda(Wall.)Brongn.

餘項參見“勾兒茶”條。

生藥

採集:秋、冬季採收,除去地上部分,洗淨,切片,晒乾。

藥性

性味:甘、苦,平。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微辛、澀,平。” ②《新華本草綱要》:“微澀、苦,溫。” ③《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④《泉州本草》:“味苦、微辛,溫。” ⑤《閩東本草》:“性溫,味微澀。”

歸經:①《閩東本草》:“入脾、腎二經。” ②《泉州本草》:“入肝、肺、腎、三焦、膀胱諸經。”

功效:祛風利溼,舒筋絡,止痛,止血,消積,健脾,通經。

主治:①《全國中草藥彙編》:“風溼關節痛,腰腿痛,痛經,淋巴結核,腎炎水腫。” ②《中藥大辭典》:“治脾胃衰弱,食少胃痛,黃疸,水腫,淋濁,帶下,風毒流注,關節風溼痛。” ③《新華本草綱要》:“用於風溼性關節炎,痛經,閉經,產後腹痛,疳積,脾胃虛弱,腫,黃疸,跌打損傷,嘔吐。” ④《閩東本草》:“治內傷寒熱,膚痛,胃痛,頭痛,腰膝無力,淋濁帶下,黃疸,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90~120g)。

使用注意:《閩東本草》:“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福建民間草藥》:“治脾胃衰弱,食慾減退:熊柳根(即黃鱔藤根)90~120g。水煎服。” ②《閩東本草》:“治心胃痛,溼熱黃疸,小兒脾積風:熊柳根30g。煎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小兒疳積:黃鱔藤幹根15~30g。水煎服。” ④《泉州本草》:“治凝痰壅結,咳嗽喘急:熊柳鮮根,酌加冰糖煉膏。每日早晚30g,開水送服。” ⑤《泉州本草》:“治手筋足筋拘攣:熊柳鮮根90g,水250ml,煎100ml;渣200ml煎100ml,內服。” ⑥《福建中草藥》:“治關節風溼痛,勞倦乏力:黃鱔藤幹根60~90g。水煎酒調服。” ⑦《福建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黃鱔藤鮮根皮搗爛,或幹根皮研末,調紅酒外敷。”

食療:《福建民間草藥》:“治風毒流注:熊柳根90~120g,羊肉120g。酒、水各半或用開水燉服。服後有時更見膿水增加,數日後逐漸減少,漸生新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