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毛

藥材名稱:羊肚菜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羊肝蘑(《長白山植物藥志》)。

基源:為馬鞍菌科羊肚菌屬真菌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尖頂羊肚菌、小羊肚菌的子實體。羊肚菌屬中國約7種。

原植物:羊肚菌Morchelld eSsulenta(L.)Pers.,又名陽雀菌(湖南),編笠菌(山西)。粗柄羊肚菌MorOhella crassipes(Vent.)Pers.,又名粗腿羊吐菌(《中國的真菌》),皺柄羊肚菌(《中國藥用真菌》)。尖頂羊肚菌MorOhelld conica Pers.,又名圓錐羊肚菌。小羊肚菌MorOhelld delicYosa Fr

歷史:《綱目》雲:“一種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益腸胃,化痰理氣。”

形態:羊肚菌菌蓋近橢圓形至卵圓形,頂端鈍,長4~8(~10)cm,直徑3~6cm,表面有許多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不規則形至近圓形,蛋殼色,稜紋色較淺,不規則地相互交叉;菌柄近白色,長5.5~8cm,直徑2~4cm,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有時有不規則的溝槽。子囊成熟時280~320×18~22μm。孢子單行排列,長橢圓形,透明無色,20~24×12~14μm,側絲頂端膨大。直徑達12cm。(圖見《中國藥用真菌》.40頁.圖15)

生境與分佈:生於闊葉林中地上和林緣空曠處。分佈於中國東北、北京、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浙江、四川、雲南。為世界廣佈種。

粗柄羊肚菌與羊肚菌不同之處為菌蓋近圓錐形,凹坑大而淺;稜紋薄;菌柄有明顯地扭曲的粗凸隆起。(圖見《中國藥用真菌》36頁.圖13)生於混交林內地上。分佈於山西。

尖頂羊肚菌與羊肚菌粗柄羊肚菌不同之處為菌蓋長,近圓錐形且頂端尖;凹坑往往長形;稜紋常縱向排列。(圖見《中國藥用真菌》.34頁.圖12)生於闊葉林及混交林內地上、林緣空曠處及防護林內草叢中。分佈於河北、山西、甘肅、江蘇、湖南、雲南。

小羊肚菌與不同之處為整個菌體小;菌蓋圓錐形至近圓錐形,長在1.7~4cm以下,直徑1~1.8cm;菌柄長1.5~2.5cm,直徑0.8~1.5cm。(圖見《中國藥用真菌》.38頁.圖14)生於稀疏林中地上。分佈於山西、新疆。

化學性質

從羊肚菌中得到了一種新的肽類[1],即γ-L-谷氨醯基-順-3-氨基-L脯氨酸。3種部分純化的γ-谷氨醯基轉移多肽酶[2],即酶Ⅰ,酶Ⅱ,酶Ⅲ(γ-Glutamyltranspe ptidases Ⅰ,Ⅱ,Ⅲ)。1種新氨基酸(Morchelline)[3]和β-氨基丙酸(β-Alanine)[4]。還得到Mycosporine-2的異鏈產物[5]。它的脂肪酸部分包括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和亞麻酸[6]。據報道羊肚菜中含0.94%~3%蛋白質.0.3%~1.16%纖維素,脂類和灰分[7]。小羊肚菜含有脂肪酸類化合物,其中C16o、C181和C182脂肪酸為其主要成分[8]。

參考文獻

[1] CA 1984;101:108942b。


[2] Arch Microbiol 1986;144(1):15。


[3] CA 1972;76:32897h。


[4] Comp Biochem Physiol B 1982;72B(2):173。


[5] Phytochemistry 1981;20(12):2705。


[6] Can Inst Food Sci Technol J 1974;7(1):44。


[7] Lzv Sib Otd Akad Nauk SSSR Ser Bid Nauk 1973;(3):47。


[8] CA 1987;107:23319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