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丁香根

藥材名稱:木蝴蝶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千張紙(《植物名實圖考》),三百兩銀藥(《滇南本草》),玉蝴蝶(《張聿青醫案》),白故紙(《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白玉紙(《中藥志》),白千層(《廣西中藥志》),海船皮(《四川中藥志》),千紙肉(《嶺南草藥志》),老鴉船(《中藥大辭典》),棵黃價(廣西壯族語)。

基源:為紫葳科木蝴蝶屬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種子。木蝴蝶屬植物全世界約2種,中國1種。

原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Vent.(Bignonia indica L.)

歷史:本品始載於《滇南本草》,原名千張紙,謂:“千張紙,此木實似扁豆而大,中實如積紙,薄似蟬翼,片片滿中,故有兜鈴、千張紙之名。……民族地區呼為三百兩銀藥者,蓋其治蠱得效也。”《綱目拾遺》用木蝴蝶之名。《中國藥典》1963年版起至1990年版均收載。

形態:直立小喬木,高6~10m,胸徑15~20cm,樹皮灰褐色。大型單數二、三、四回羽狀複葉,著生於莖幹近頂端,長60~130cm;小葉三角狀卵形,長5~13cm,寬3~10cm,頂端短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心形,偏斜,兩面無毛,全緣,葉片幹後發藍色;側脈5~6對,網脈在葉下面明顯。總狀聚傘花序頂生,粗壯,長40~150cm;花梗長3~7ccm;花大,紫紅色;花萼鍾狀,紫色,膜質果期近木質,長2.2~4.5cm,寬2~3cm,光滑,頂端平截,具小苞片;花冠肉質,長3~9cm,基部粗1~1.5cm,口部直徑5.5~8cm;簷部下脣3裂,上脣2裂,裂片微反折,花在傍晚開放,有惡臭氣味;雄蕊插生於花冠筒中部,花絲長約4cm,微伸出花冠外,花絲基部被綿毛,花橢圓形,長8~10mm,略叉開;花盤大,肉質,5淺裂,厚4~5mm,直徑約1.5cn;花柱長5~7cm,柱頭2片開裂,長約7mm,寬約5mm。蒴果木質常懸垂於樹稍,長4~120cm,寬5~9cm,厚約1cm,2瓣開裂;果瓣具有中肋,邊緣肋狀凸起。種子多數,圓形,連翅長6~7cm,寬3.5~4cm,周翅薄如紙。(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9卷,11頁,圖版4∶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900m的熱帶及亞熱帶低丘河谷密林,及路邊叢林中,常單株生長。分佈於中國西南及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

生藥

採集:10~12月採摘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晒乾或烘乾。藥材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

鑑別

性狀:種子蝶形薄片狀,種皮三面延伸成寬大菲薄的翅,長5~8cm,寬3.5~4.5cm;表面淺黃白色,翅半透明,薄膜狀有絹絲樣光澤,上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裂;體輕,剝去種皮後可見一層薄膜狀的胚乳,緊裹於胚外,子葉2枚,蝶形,黃綠色或淺黃色,長1~1.5cm,胚根明顯,種柄線形,黑棕色,位於基部。氣無,味微苦。以色白、柔軟、有光澤者為佳。

顯微 種子橫切面:種皮細胞10餘列。胚乳細胞4~10餘列,最外層細胞含棕黃色物。子葉上表皮細胞類方形,下表皮細胞稍小。柵狀細胞長圓柱形,內含油滴及葉綠體;海綿組織細胞卵形或不規則形,含油滴及澱粉粒,有細小維管束分佈。表面觀:胚乳細胞多角形,壁呈念珠狀增厚。種翅細胞長纖維狀,壁波狀增厚。(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14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此外,尚有鹽制、羊脂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脂肪油20%,其中油酸佔80.4%。又含黃芩甙元(Baicalein)、特土甙(Tetuin)、木蝴蝶甙A(Oroxiin A)、白楊素(Chrysin)[1],漢黃芩素-7-O-β-葡萄糖醛酸甙(Oroxindin)[2]、5-羥基-6.7-二甲基黃酮(5-Hydroxy6.7-dimethoxylfavone)、木蝴蝶素A(Oroxyhn A)、5.6-二羥基-7-甲氧基黃酮(5.6-Dihydroxy-7-methoxylfavone,Neglectein)、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芹菜甙元(Apigenin)、高黃芩素、白楊素-7-O-β-D-葡萄糖甙(Chrvsin-7-O-β-D-glcopyranoside,Aequinoctin)、白楊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黃芩甙(Baicalin)、高黃芩甙(Scutellarin)、木蝴蝶甙B(Oroxin B,Batcalein-7-O-β-gentibioside)、白楊素-7-O-β-龍膽二糖甙(Chrysin-7-Oβ-gentiobioside)。

參考文獻

[1]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68 。


[2]CA 1980;92:55074g 。


[3]生藥學雜誌(日) 1988;4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