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藨連

藥材名稱:遍山紅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概況

異名:暴牙郎、秤桿菜(《貴州民間藥物》),滿山紅、三葉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野牡丹科尖子木屬植物尖子木的全株。

原植物:尖子木Oxyspora paniculata(D.Don)DC.(Arthrostemma paniculatum D.Don)

形態:直立灌木,高0.6~1.7m;幼枝有褐色秕糠狀星狀毛。葉對生,卵形狹橢圓狀卵形,長13~20cm,寬6~13cm,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牙齒,有7條縱主脈及許多並行的明顯的橫支脈,葉下面脈上多少有毛;葉柄長2~4cm,有毛。圓錐花序頂生,有褐色秕糠狀星狀毛;苞片小;花兩性,紅色;萼筒長6~7mm,疏生觼糠狀星狀毛,頂端有4齒;花瓣4,倒卵形,長7mm,易脫落;雄蕊8,花葯頂端單孔開裂,二型,4枚較大,紫色,長1.2cm,基部2裂,藥隔在基部向後有短距;子房下位,4室。蒴果室背開裂,紡錘形,長6~8mm,有稜,無毛;種子多數,近三角狀披針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04頁.圖373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疏林下、灌叢中溼潤的地方。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株或根。

藥性

性味: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甘、微澀。”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微澀,平。”

主治:①《貴州民間藥物》:“解熱毒。” ②《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治疥瘡,毒瘡。”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痢疾、疔瘡,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貴州民間藥物》:“治痢疾:遍山紅根或葉30g。水煎服。”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腹瀉:遍山紅全草30g。水煎服。” ③《貴州民間藥物》:“治疔瘡:遍山紅嫩葉,搗爛,敷患處;並用遍山紅根30g。水煎服。” ④《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治疥瘡,毒瘡:遍山紅15~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