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旺茶

藥材名稱:水蘇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異名:水蘇草(內蒙古),好姆享(內蒙古蒙語)。

基源:為脣形科水蘇屬植物毛水蘇的全草。

原植物:毛水蘇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ex Benth.(Stachys palustris L.var.baicalensis Turcz;Stachys aspera Michx.var.baicalensis Maxim.)

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50~100cm,在稜及節上密被倒向至平伸的剛毛。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長5.5~8.5cm,寬1~1.5cm,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鋸齒狀圓齒,兩面無毛;葉柄長2~5mm。輪傘花序6~8花,下部者遠離,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長5~13cm的假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微小;花萼鍾狀,連齒長達9mm,外被具腺微柔毛,內面無毛,齒5,披針狀三角形,頂端具齒尖頭;花冠淡紫至紫色,長達1.5cm,筒內中部稍下方具柔毛毛環,冠簷二脣形,上脣直立,下脣3裂,中裂片圓形,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脣片之下。小堅果卵珠狀,棕褐色,無毛。花期7月,果期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660頁.圖527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50~1670m的溼草地及河岸上。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原蘇聯西伯利亞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性味:辛,微溫。 ①《本經》:“辛,微溫。” ②江西《草藥手冊》:“酸、澀,微溫,有小毒。”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經。”

功效:疏風理氣,止血消炎。

主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口臭,咽痛,痢疾,產後中風,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下氣,闢口臭,去毒,辟惡。” ②《別錄》:“主下氣,殺谷,除飲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③《食療本草》:“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200ml服,產後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④《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 ⑤《圖經本草》:“主諸氣疾及腳腫。” ⑥《新華本草綱要》:“治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痢疾等症;根又治帶狀皰疹,莖葉功同紫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搗敷。

使用注意:《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人蔘、黃芪、生地,治虛勞煩熱,肺熱咳嗽,胸中鬱熱,鼻衄,吐血等症。 ②配通草、石韋、滑石,治小腹冷痛,小便不通。 ③配滑石、甘草、薄荷,治暑溼兼表證。 ④配硼砂、馬勃,治疫喉初起,腫痛腐爛。

方選和驗方: ①《太平聖惠方》:“治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水蘇葉150g,皂莢(炙,去皮、子)90g,芫花(醋炒焦)30g。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食後荊芥湯下。” ②江西《草藥手冊》:“治感冒:水蘇12g,野薄荷、生薑各6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易簡方》:“治蛇虺螫傷:水蘇葉研末,酒服並塗之。” ②《湖南藥物志》:“治腫毒:鮮水蘇全草,搗爛敷患處。” ③江西《草藥手冊》:“治痧症:水蘇15g,水煎服。”

醫藥家論述

①劉若金《本草述》:“按水蘇之氣味,《本經》:辛,微溫,嘗之亦先辛而後甘,似與紫蘇不甚異。第其味之辛者勝於紫蘇,而氣之溫者又遜之。先哲治血證,如龍腦雞蘇丸,衄血生料雞蘇散,吐血雞蘇散,咳唾血大阿膠丸內大用雞蘇,又治虛熱嗽血衄血,有雞蘇丸,如斯者不能盡舉。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於下行之血不宜,在方書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②張璐《本經逢原》:“水蘇,即蘇之野生色青者。其氣芳香,故《本經》所主,一皆胃病,專取芳香正氣之義。《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氣也,氣散則血亦散矣。” ③黃宮繡《本草求真》:“雞蘇,功有類於蘇、薄,但蘇、薄其性稍涼,水蘇其性稍溫;蘇、薄其性主開,水蘇其性主降;蘇、薄多於氣分疏散,水蘇多於血分溫利。故凡肺氣上逆而見頭風目眩與血瘀血熱而見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熱等病者,皆當用此宣洩,俾熱除血止,而病自可以愈矣。”

參考文章

李時珍認為水蘇有何功用?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