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灰包

藥材名稱:櫧子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株子(《飲膳正要》),血櫧(《綱目》),苦櫧子(《植物名實圖考》),櫧慄(湖北),苦櫧(江蘇、浙江)。

基源:為殼鬥科栲屬植物苦櫧的種仁。

原植物: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ky〔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

歷史:櫧子始載於《本草拾遺》,雲其:“實圓,葉寬”。《綱目》載:“櫧子處處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數抱,高二、三丈,葉稍尖,……鋸齒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開白花如穗,如慄花,結實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後苞裂子墜。”《植物名實圖考》中,苦櫧一條,據考均指本種。

形態:常綠喬木,高5~10m;幼枝無毛。葉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5.5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至楔形,不等側,邊緣中部以上有銳鋸齒,兩面無毛,背面灰綠色,側脈10~14對,葉柄長1.5~2.5cm。雌花單生於總苞內。殼鬥杯形,幼時全包堅果,老時包圍3/5~4/5,直徑1.2~1.5cm,高0.9~1.3cm;苞片三角形,頂端針刺形,排列成4~6個同心環;堅果近球形,直徑1.1~1.4cm,有深褐色細絨毛;果臍寬0.7~0.9cm。花期5月,果期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12頁.圖82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1000m的向陽,乾旱處。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藥性

性味:①《本草拾遺》:“味苦、澀。” ②《飲膳正要》:“味酸、甘,平,性微寒。”

主治:①《本草拾遺》:“止洩痢,食之不飢,令健行,能除惡血,止渴。” ②《隨息居飲食譜》:“患酒膈食,細嚼頻食。”

使用注意:《隨息居飲食譜》:“氣實腸燥者勿食。”

醫藥家論述

①陳藏器《本草拾遺》:“止洩痢,食之不飢,令健行,能除惡血,止渴。” ②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患酒膈者,細嚼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