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樹發

藥材名稱:鹿耳翎

名稱出處:《本草求原》

概況

異名:鹿耳草(《生草藥性備要》),八十缺、毛六蝟、八楞風、蠟達草、羊仔菊(《福建民間草藥》),轆軸風(《陸川本草》),四方根(《南寧市藥物志》),六盤金(《閩東本草》)、羊毛草(《貴州草藥》),六耳消(《廣西中藥志》),羊耳三稔(《廣東中藥》)。

基源:為菊科六稜菊屬植物六稜菊的全草。

原植物:六稜菊Laggera alata(D.Don)Sch.-Bip.ex Oliv.(Erigeron alatum D.Don)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粗壯,直立,高40~100cm,基部木質,上部多分枝,有溝紋,密被淡黃色腺狀柔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橢圓狀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8~18cm,寬2~7.5cm,頂端鈍,基部漸狹,沿莖下延成莖翅,邊緣有細疏齒,兩面密被貼生、扭曲或頭狀腺毛;上部或枝生葉漸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6~35mm,寬3~7mm,頂端短尖或鈍,邊緣有疏生的細齒或有時不顯著。頭狀花序多數,下垂,徑1~1.5cm,組成總狀花序式,著生於具翅的小枝葉腋或在枝莖頂組成圓柱形或尖塔形的大型總狀圓錐花序;花序梗長10~20mm,密被腺狀柔毛;總苞近鐘形;長約12mm,總苞片約6層,外層葉質,綠色或上部綠色,內層幹膜質;緣花絲狀,雌性;中央花管狀,兩性。瘦果圓柱形,長約1mm,被柔毛,有10稜;冠毛白色,易脫落。花果期10月至次年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57頁.632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440m的山坡草地、灌叢或河溝邊。分佈於中國東部,南部和西南部。印度、東南亞及非洲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全草,洗淨,切斷,晒乾。藥材產於廣東、福建、廣西等地。

鑑別:老莖粗壯,粗約6mm,灰棕色,有不規則縱皺,枝條棕黃色,有皺紋及黃毛,莖枝具翅4~6條,灰綠色至黃綠色,被有短毛;質堅而脆,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破碎,長橢圓形,灰綠色至黃棕色,被黃色的毛。氣香,味微苦辛。以葉多、青黃色、無根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氨基酸及糖類[1]。另從葉揮發油中分得34種精油,主要為單萜和倍半萜,油中成份因植物生長地區而異,其中有桉醇(Eudesmol)、杜鬆醇(Cadinol)、欖香醇(Elemol)、橙花叔醇(Nerolidol)、葎草烯(Humul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等[2]。

從地上部分得3-O-(2′,3′-環氧-2′-甲基丁醯)香闊苞菊酮[3-O-(2′,3′-Epoxy-2′-methylbutyroyl)-cuauhtemone](1)及其甲酸酯(2)和乙酸酯(3),5-去氧長裂蒿醇(5-Desoxylongilobol,即Dihydroxyeudesmene),3-甲氧基-4-乙醯氧基肉桂醇當歸酸酯,以及化合物6S-羥基香芹艾菊酮當歸酸酯(4)(6S-Hydroxycaryotanacetone angelate)[3]。

另參見“羊毛草根”條。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38。


[2] CA 1990;112∶155282y[Planta Med 1989;55(6)∶573]。


[3] Phytochemistry 1989;28(11)∶3097(CA 1990;112∶9548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