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臎

藥材名稱:大血藤

名稱出處:《簡易草藥》

概況

異名:血藤(《本草圖經》),紅皮藤、大活血(《植物名實圖考》),活血藤(《中藥志》),山血藤(廣東),花血藤(湖南、貴州),紅藤、赤沙藤(浙江)。

基源:為木通科大血藤屬植物大血藤的乾燥藤莖。大血藤屬1種1變種,產於中國。

原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Holboellia cuneata Oliv.)

歷史:本品以血藤之名載於《本草圖經》。大血藤一名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蔓草類,雲:“蔓生,紫莖,一枝三葉……市醫常用之。”按圖說記載均是本種無疑。

形態:落葉木質藤本,長達10m。莖圓柱形,褐色扭曲,有條紋,折斷時有紅色液汁滲出。三出複葉互生,無托葉,有長柄;中間小葉較小,菱狀卵形或橢圓形,長7~12cm。寬3~7cm,兩側小葉較大,斜卵形,頂端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全緣。花雌雄異株,花序總狀,長達12cm,生於上年生葉腋基部,下垂;萼片和花瓣均為6,黃色;雄花有雄蕊6,心皮多數,離生,螺旋狀排列,胚珠1。漿果卵形,肉質,有梗,多數著生於一球形的花托上。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53頁.圖1506)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或山溝疏林中,常攀援於其它植物上。分佈於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東南部。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溼潤氣候和廕庇環境,耐旱;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坡地栽培為宜。於冬季落葉後壓條繁殖。將母株上較長的莖藤分枝,分別繞成直徑約33cm的小圈,然後在株旁開穴,把圈斜放於穴裡,覆土壓實,使半圈埋於穴內,半圈露於地面,待壓條生根、發芽長出新莖藤後,於次年冬季移栽定植,行株距各1~1.2m開穴,深以能將新株栽入2/3為宜。栽後,每年需適當的培育管理,追施堆肥。

採集:8~9月採收,晒乾,除去葉片,切段。藥材主產於江西、湖北、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亦產。

鑑別

性狀:莖圓柱形,略彎曲,長30~60cm,直徑1~3c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粗糙,有淺縱溝及明顯的橫裂紋及疣狀突起,栓皮有時呈片狀剝落而露出暗棕色或紅棕色內皮,有的可見膨大的節及略凹陷的枝痕或葉痕。質硬,折斷面裂片狀,平整的橫斷面皮部現紅棕色環狀,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被紅棕色射線隔開,呈放射狀花紋,有多數細孔(導管)。氣微,味微澀。以條勻、粗如拇指者為佳。

顯微 藤莖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細胞,含棕紅色物。皮層石細胞常數個成群,有的含草酸鈣方晶。韌皮部分泌細胞常切向排列,與篩管群相間隔;有少數石細胞群散在。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個散在,類圓形,直徑約至400μm,周圍有木纖維。射線寬廣,外側石細胞較多,有的含數個草酸鈣方晶。髓部可見石細胞群。本品薄壁細胞含棕色或棕紅色物。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也有切成薄片或斜片。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有毛柳甙(Salidroside)、鵝掌楸木脂素雙糖甙(Liriodendrin)、β-谷甾醇[1]、硬脂酸、大黃素(Emodm)、大黃素6甲醚(Physcion)、胡蘿蔔甙、香莢藍酸(Vani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ric acid)、大黃酚(Chrysophanol)和對-香豆酸-對-羥基苯乙醇(p-Hydroxyphenylethanol pcoumarate)[2]。另報道含(+)-二氫愈創木脂酸((+)-dihydroguaiaretic acid)[3]。又含有兒茶素、大血藤素(Rosamultin)及異大血藤素(Kajiichigoside F1)[4]。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 1984;15(7):9 。


[2] 上海醫科大學學報 1988;15(1):68 。


[3] 藥學學報 1986;21(1):68 。


[4] Planta Med 1991;57(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