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鵝溝全線導遊詞2篇

官鵝溝全線導遊詞2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官鵝溝全線導遊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官鵝溝全線導遊詞1

  在甘肅省宕昌縣境內一個集九寨溝水美、黃山雄偉、華山奇險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官鵝溝。

  宕昌概況:

  宕昌縣位於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北部,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19鄉,總人口29萬。宕昌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產眾多,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寶地。

  宕昌人文薈萃,景觀奇特。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國。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後兩次經過境內哈達鋪,並作出了到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策,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長征紀念館現已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宕昌境內地形特殊,表現各異,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秀麗,特別是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景點繁多,風光奇特,被稱為“小九寨溝”,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古老的宕昌國遺址、險峻的三國古棧道、聞名全國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風景如畫的官鵝溝自然風光,加上獨特的風俗民情、多彩的民間藝術,使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宕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一是生物資源富集。境內有I77萬畝森林,125萬畝草場,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發展畜牧養殖得大獨厚。中藥材種類達692種,其中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等名貴藥材種植達10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以上,素有“千年藥鄉”的美譽。著名的八馬犛牛肉、車拉高山羊、松花蛋、羊肚菌、刺龍芽、野生蕨菜、高澱粉洋芋、大紅袍花椒、大白蠶豆等農特產品量大質優,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二是礦產資源儲量大。境內已發現金屬礦和非金屬礦16種,尤其是鉛、鋅、金、銅、銻儲量大,為優勢礦種。三是水力資源開發潛力大。境內有白龍江、岷江等大小河流10多條,水能理論蘊藏量26.29萬千瓦,現已開發4129千瓦,佔可開發量的6.3%。四是基礎設施條件良好。國道212線縱貫全境,縣城距省會蘭州330公里,距隴西縣城200公里,可直達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邊各縣,縣鄉道路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專業農貿市場遍及城鄉。

  宕昌是一個資源富縣,也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貧困山區,更是一處發展潛力巨大的開發熱土。宕昌目前雖然比較貧困,但這只是現狀,並不是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宕昌這塊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熱土,定會成為外界客商投資生財、謀求發展的理想家園。開放的宕昌將以物產豐饒之優勢、能源通訊完善之地利、改革開放之天時、優惠互利之政策,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來投資興業,與宕昌人民一道共創輝煌,共享收穫。

  歷史地理

  宕昌縣屬長江流域,位於甘肅南部、隴南地區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岷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部分的交錯地帶,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有耕地45萬畝,其中山地40萬畝,川地5萬畝,人均耕地1.6畝,有林地127萬畝,草山125萬畝,荒山荒坡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7%。全縣轄1區6鎮25鄉,334個行政村。有兩個藏族鄉,總人口28.62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7.21萬人。

  宕昌歷史較為悠久,但建縣比較遲,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為羌族居地。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族首領梁勤建立宕昌國,直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所滅,歷時259年。隋初為宕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安史之亂”後陷於吐蕃,北宋時收復置宕州。明清時由土司統治,長達561年。1935年和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後兩次經過我縣哈達鋪,在哈達鋪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黨中央在哈達鋪召開了重要會議,整編了紅軍,建立了地方武裝,作出到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紅軍在宕昌境內建立了四十六個蘇維埃政權,3000多名宕昌兒女參加了紅軍,紅軍走後留下的隴南地下黨組織,領導隴南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哈達鋪不僅是紅軍去陝北的決策地和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而且是紅軍長征的加油站。現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解放後,成立西固縣,縣址在舟曲,屬武都專區。1954年6月,西固縣址遷至宕昌,11月更名為宕昌縣,由岷縣、舟曲、武都三縣邊緣地帶組合而成為一個新縣。1958年4月劃歸天水專區;12月與岷縣合併,劃歸定西專區。1961年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地區;1985年,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

  宕昌地形地貌複雜,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具有亞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縣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縣城海拔1748米,年均氣溫9.3℃,年均日照2085小時,降水量630.7毫米,無霜期181天。境內西北高東南低,山大溝深,海拔相對差大,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氣候垂直分佈明顯,地域性差異大,天地相對不合。光熱氣候資源好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但階地狹窄,河谷不寬,河流急劇下切,小規模岩漿活動頻繁,泥石流、滑坡經常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土地資源較好的西北部丘陵和高山地區屬寒溫帶,光熱水資源嚴重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全國相比,僅次於青藏高原,且冰雹等自然災害連年發生。由於條件嚴酷,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屬國列重點貧困縣。

官鵝溝全線導遊詞2

  1.曲徑通幽

  在第一停車場到第二停車場之間,東西群山形成一個峽谷,一邊山勢險峻。峭壁千仞,另一邊則山勢平緩,四周秀麗宜人,峽谷中怪石嶙峋,並有潺潺流水縈繞期間,峽中植物景觀、地質景觀、氣象景觀、水體景觀,盡覽眼中,漫步期間,彷彿進入到天然的野生的植物園中,藍天、白雲、鳥語花香。有詩曰:“山嶂青松含晚翠,激流清湍亂石間”,一派濃墨重彩的山水風光。

  2.青龍瀉珠

  在第二停車場,可以看見一般清泉從半山腰的懸崖峭壁石洞內傾瀉而下,水簾飛濺,如煙如霧,瀑布下為一盆狀水灘,四面環石,綠樹掩映,空氣清新無比,環境優美,爽氣襲人。

  相傳宗朝萬曆年間,羌人得罪上蒼,大地連旱三年,顆粒無收,羌人背景離鄉,流離失所,此時掌管司雨的龍王於心不忍,毅然違背天條,私自降雨,惹怒了玉帝,將他壓於此石崖之下,化為山崖,龍口卻噴瀉出一股瀑布,終年飛瀉,如青山綠水間隨風飄蕩的一道白練。

  3.張爺洞

  張爺洞位於花兒灘和通天門之間,很久很久以前,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山崖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天然的山洞,此洞雖然看似普通,但人們尊稱它為張爺洞。

  相傳大明洪武年間,明太祖封天下諸神,張都龍王即被封為十二龍王之一。張都龍王曾在官鵝溝修煉,他在“張爺洞”這個地方汲水修行。由於龍王掌管司雨,當地群眾為了一年能夠風調雨順,因而將張都龍王供奉起來,常年祭祀,以求靈驗。並把張都龍王汲水休息的這個石洞尊稱為張爺洞。張爺在官鵝溝家家供奉,尤以立界山和河家堡兩村尤為突出。

  4.棲鳳嶺

  沿摸子泉往上走,一座險峻的山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該山峰的岩石上聳立著一株株松樹,整個山峰鳥語蜂鳴,石縫間處處都有鳥巢。傳說當地人供奉的鳳凰山神在此棲息,故得名棲鳳嶺。

  通天門、問天石、張爺洞。

  在官鵝溝馱場茶馬互市入口處,兩山相對,石崖峭立,絕壁萬仞,大有“天門中斷”之勢,是通往官鵝溝的咽喉要塞,當地人稱通天門。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名叫張都的羌人聰聆異常,廣讀經書,樂善好施,被羌人尊為頭人。官鵝溝內森林茂密,有千百種名貴中藥材,也是守獵的好地方,但此地有一道山巒阻擋,與世隔絕,羌人要進溝,需攀巖繞壁,常遭不測。於是張都在此地一個石洞內修行悟道,日日立於山峰前眼望絕壁,心問蒼天,祈求通天之術,日日如此,後來感動上蒼,有一天忽然雷鳴電閃,天空一片漆黑,忽聞一聲驚天巨響,山峰從中裂開,形成一道天然石門。人們跑去觀望,但見張都已化作一巨石屹立峽中,人稱“問天石”,張都已修煉成仙,被封為十二龍王之一,鎮守此地脈命。後人為紀念他,稱此洞為“張爺洞”,稱此峽為“通天門”。

  5.蛤蟆嘴

  此處有一巨石形狀似蛤蟆,嘴中為可容10多人相聚的石洞,大嘴張開,有欲吞天下之勢。相傳,溝裡溝外的人相聚馱場,交換各自的物品,有的成為朋友,經常在“珍珠瀑”下譁然交談,驚動了水灘裡一隻修煉千年的蛤蟆。於是就躲到水灘對面的山腳下,經常偷聽人們談話,久而久之,蛤蟆悟出了許多人間情理,最後大徹大悟,坐化成仙。

  6.通天門

  此處左右兩山對峙,山勢如登天之梯,左右兩山緊靠形成一個天然的山門,從遠處看山形險峻而秀美。

  相傳在大明洪武年間,官鵝溝住著木龍大王,木龍大王雄心勃勃,欲創大業,發現此處鬼斧神工,極有神勢,是一塊風水寶地,便佔此處為王,欲霸天下,故稱此地為通天門。

  7.鹿抬頭

  素練瀑向北走,有一段樹皮剝落且發黃的樹樁,其姿態優美、造型獨特,令遊玩的客人眼前一亮。如一哲人所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此樹上半部形成一個鹿頭形狀,鹿角修長、完美,鹿頭抬起、凝視天空。樹樁中部的兩個枯枝環繞朝前伸展,整個樹樁好象一個騰空躍起、抬頭望天的梅花鹿。我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九天飛瀑

  尊敬的遊客朋友,剛才我們欣賞了蔚然壯觀的石壁天河,馬上就要看到風韻萬千的白石山了。峰迴路轉,一道瀑流忽然從天而降,猶如一條銀龍從空中飛下,悠悠忽忽,晃晃蕩蕩,神態瀟灑自如。細看這條瀑布,它是從幾十丈高的山崖頂上落下的,自古只有水往低處流,而這裡的山崖兩側溝內無水,崖頂卻有瀑布,真是“水往高處流”。隨河風輕拂,它飄飄灑灑,飄逸而矯健,給人以無限聯想,“飛流直下三千尺,凝似銀河落九天”正是它的傳神寫照。潔白的瀑流擊在稜角突兀的岩石上,濺起串串晶瑩的珍珠,向四面八方飛散而去。道道涓涓細流,化成條條白龍,從岩石的四周蜿蜒游去。在官鵝溝眾多的瀑布中,九天飛瀑以它的凌空飛瀉,瀟灑自如而獨樹一幟。

  9.梯子崖

  梯子崖是廟溝勝景之一。進入廟溝,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崢嶸突兀的暗門,猶若一座天然的山門給人們敞開,石山之上冷杉佇立,蒼翠挺拔,彷彿守衛山門計程車兵。進入山門,山勢悄然開闊,沿路而行,山勢又陡然變窄,形成鎖控咽喉之勢,兩山崚嶒直上雲天,中間橫亙著一個巨大的“將臺”,寬闊碩大,堵塞了入溝之路。這個將臺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部光滑溼潤,一股湍流自將臺頂部衝激而下,自右側縱貫而出,呈三級落差,擊落於水潭之中,揚起層層水浪,飛花四濺,轟然巨響,聲勢震天,隆隆不絕……定晴細看,將臺左側緊貼左邊山巒,似乎無處可攀,卻又緊挨著山巒處橫著一道一道的石痕,宛如一副細巧的石梯纏繞在將臺上,僅容一人小心翼翼方可攀援而上,透過將臺。這樣的將臺在此峽接連有十幾個,階階而上,可謂天工巧設,佈局精妙,當地人稱之為梯子崖。

  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東南的紅山岔中。距離白銀市約70公里,國道109線從側而過。是集道、釋、儒三教於一寺,融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園林藝術、文學藝術於一體的風景旅遊區,位列中國佛教百大名寺第39位。

  風景區內有“龍骨”、“墨池”、“月牙”三泓清泉噴瀉,又以陝西大剎法門寺為上院,法泉寺為下院,以“法門”與“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始建於北魏,鼎盛唐宋,代有增修。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修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 1106 )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雲寺為上下兩院禪寺。後又幾經兵燹,1988年開始維修增建,建築儲存基本完好。法泉寺風景旅遊區總面積3.86平方公里。寺院建築面積5200米,院內建築呈南、北兩路分佈格局,依崖而建,氣勢宏偉。

  有山門、門樓、萬佛塔、五百羅漢堂、玉皇洞、王母宮、八仙宮、文昌閣、天峰塔、魁星閣等60多座石窟殿閣。其間殿閣金碧輝煌,寶塔高入雲天,湖水波光粼粼,山幽林靜,石冽泉清,被佛家視為修行善地,證道勝境,譽稱“法泉地靈”。明代兵部尚書彭澤在此遊學,近代張大千、于右任、何裕等文化名人尋訪古寺並留下墨寶。 20世紀60年代,這裡曾珍藏國家一級文物《四庫全書》。景區內每年農曆4月8日舉行“浴佛節”盛會。農曆7月15日舉行中元法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