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花杓蘭

藥材名稱:胡頹子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盧都子(《中藏經》),雀兒酥(《雷公炮炙論》),蒲頹子、半含春(《綱目》),甜棒子(湖北),三月棗、野櫻桃(安徽)。

基源: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胡頹子的果實。胡頹子屬全世界約45種;中國有40種,其中約20種藥用。

原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

歷史:胡頹子始載於《本草經集註》,歷代本草均有收載。《綱目》雲:“其樹高六七尺,其枝柔軟如蔓,其葉微似棠梨,長狹而尖,面青背白,俱有細點如星,老則星起如麩,經冬不凋,春前生花朵如丁香,……結實小長,儼如山茱萸,……”所言正是本種。

形態:常綠灌木,高3~4m,具棘刺。枝開展、下垂,小枝褐鏽色,被鱗片。葉厚革質,橢圓形或矩圓形,長5~10cm,寬2~5cm,兩端鈍或基部圓形,邊緣微波狀,表面綠色,有光澤,背面銀白色,被褐色鱗片,側脈7~9對。葉柄粗壯,褐鏽色,長5~10mm。花銀白色,1~4朵簇生,下垂,被鱗片,花梗長3~5mm,花被筒圓形或漏斗形,長5.5~7mm,上部4裂,裂片矩圓狀三角形,內面被短柔毛,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直立,無毛。果實橢圓形,長1.2~1.4cm,被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5~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65頁.圖365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旁、林下。分佈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日本也有。

生藥

栽培: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地均可栽培。種子繁殖,在3~4月春播,按行距20~25cm開溝條播,覆土2~3cm,播後澆水保溼,幼苗高50cm時移栽。亦可在9~10月進行扦插繁殖,剪取2年生老枝,長16~20cm,除留上端1~2個短枝和葉片外,其餘枝葉都剪除,作為插條,按株行距7~10×33cm,深約15cm,開溝斜插,上端枝葉留於地面,覆土壓緊後澆水,成活後移栽。移栽定值均在9~10月進行,將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成1~2個主幹,保全細根,按株行距各2~2.5m開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壓緊後澆水定根。栽後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秋季應整枝修剪,冬季可施堆肥。

化學性質

附 花含揮發油,植物體含氨基酸,主要為天冬醯胺(Asparagine)[1]、另含中性酯類、甘油類脂類、磷脂類、甘油三酯、遊離脂肪酸等[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06。


[2] CA 1988;108:9330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