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讀後感(通用25篇)

蜻蜓眼讀後感(通用2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蜻蜓眼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蜻蜓眼讀後感 篇1

  《蜻蜓眼》是作家曹文軒的作品,這本書中包含著許多情感,比如快樂、憤怒,當然還有驚訝。這個作品中,故事情節很複雜,而且這是一個有3代人、三個地方的故事。本書的主人公名字叫阿梅,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吧!

  事情的發生地點分別在法國馬賽、中國上海和中國四川宜賓。這個故事是從法國馬賽開始的,阿梅的爺爺和奶奶在一家咖啡店中認識,結了婚後生下四個兒女,並且來到了中國上海,他們建起了溫暖舒適的家——藍屋。阿梅是最小的一個孩子,也是其中唯一的女孩。她是一個混血小女孩,既善良又可愛,還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小鋼琴家”。在阿梅幼小的時候,整個藍屋每天都會迴響著鋼琴的旋律。每當阿梅彈鋼琴的時候,奶奶都會十分專注地聽。有時阿梅會閉著眼睛彈,她的手指好像自己在鋼琴的鍵上來回地跳動,那旋律,好像是鋼琴自己發出的一樣,渾然天成!看著看著,我的耳邊似乎就響起了那行雲流水的旋律。

  因為阿梅的奶奶是法國人,所以阿梅是混血,自然和別的人不太一樣。可就是因為她們是外國人,才導致一場災難的降臨:有人造謠阿梅的奶奶是間諜,質問阿梅的奶奶發報機和電臺在哪?

  但此時,爺爺怎麼也沒有力氣對付了,因為他已經老了,過了一段時間,爺爺就死了!緊接著奶奶也去世了!

  我想,大家看完這本書,一定會非常的驚訝:以前的世道為什麼會那麼地不講理、不公平呢?但是現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應該守護現在的和平與和諧!

  蜻蜓眼讀後感 篇2

  這是一部純真的小說,包含了世上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這也是一部悽美的小說,泣訴了人間的滄桑。這就是曹文軒的《蜻蜓眼》。

  《蜻蜓眼》以一個孩子的成長為故事主線,並以她的視角勾勒了上世紀30年代一家人相扶相幫,在戰火中艱難卻溫馨生活的動人場景。當我合上書本,彷彿看到了那擁有雪白皮膚、金色頭髮的小阿梅向我招手;看到了慈祥溫和、高貴美麗的法國奶奶奧妮莎向我微笑;看到了高大威嚴、眼神明朗的爺爺望著我;還看到了胡媽和宋媽坐在一起朝我笑……我不僅看到了他們向世界展示的樂觀一面,而且也看到了他們不能說的苦楚。在曹文軒的筆下,他們就像活了過來,為了生存和尊嚴,努力奮鬥著。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一章叫《鋼琴》,講的是奶奶生病了,做手術需要很多錢。但家裡只剩下一架鋼琴——阿梅最寶貴的鋼琴——可賣些錢。迫不得已,爸爸媽媽瞞著阿梅把琴給當了,治好了奶奶的病。阿梅知道後很傷心,但她表現出了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還說自己不喜歡彈琴了。最後奶奶用她最寶貴的東西——一枚價值連城的戒指(當年結婚時的嫁妝)把琴換了回來。這似乎只是一架鋼琴的旅行,卻處處閃現著這家人最寶貴的財富——愛。因為有愛,懂事的阿梅願意失去自己的鋼琴;因為有愛,奶奶願意用自己最寶貴的戒指換回鋼琴。有了困難,一家人一起面對,有了快樂,一家人一起分享,有愛才有幸福。

  聖人說,人一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但不論在現實還是書中,人也都有自私的一面。其實人本無善惡之分,但會面臨做出選擇,選善則善,選惡則惡。這也構成了人的千姿百態。正如曹文軒老師在序言中說道:“故事是中國的,主題是人類的。要從故事中,從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中,看到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和千古不變的基本人性。”《蜻蜓眼》展現的正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蜻蜓眼讀後感 篇3

  這幾天,我一直在反覆閱讀《蜻蜓眼》這本書。

  每當我閱讀這本書中的每一個精彩的故事時,就會有一個長相神態與眾不同,小小的、嫩白的面孔上有一雙水靈靈大眼睛的小女孩牽著一位眼神慈祥的老太太的手出現在我眼前。你肯定很想知道她是誰吧?對,那就是小女孩阿梅和她的奶奶奧莎妮。這兩個人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們一老一小,一起共度難關,不論日子有多艱難,她們總是一起用微笑來面對。

  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故事是《月光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大家都認為阿梅的奶奶奧莎妮是洋鬼子,都疏遠了阿梅。胡媽因此感到惶惶不安。後來,阿梅得到一個好訊息學校讓她去彈奏鋼琴,但是之後阿梅的鋼琴節目被取消了。阿梅非常傷心,在學校小竹林裡抱著她的好朋友黑貓傷心地哭啊,哭啊,一直哭到放學。她回家之後,隱瞞了學校取消她節目這回事。可奶奶看出了阿梅的心思,便去安慰她,直到她冷靜下來。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阿梅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她知道大人們壓力很大,便沒有把學校取消她節目的事告訴大人,以免他們擔心。而奶奶奧莎妮很善解人意,她和阿梅心意相通,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有心事,並且安慰她。這個故事讓我回味無窮。如果我就是阿梅的話,受到那麼大的挫折心中肯定承受不住,回家後一定會向媽媽傾訴一番。我要向阿梅學習的就是她的那種懂事體貼。不知你看了這個故事會作何感想呢?

  這本書可真是令我陶醉,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回味良久、難以忘懷。

  蜻蜓眼讀後感 篇4

  在月光下,一盞溫暖的檯燈放射出一縷光線,輕輕地灑在我的臉上,一個柔軟的水池。我開啟曹文軒的《蜻蜓眼》,讀了又感動。

  ——蜻蜓眼項鍊是乙醚爺爺去世時告訴他的外國兒媳奧薩尼要永遠守護的,它是一條線索,勾勒出奧薩尼一家在上海互相幫助的動人場景。

  強烈的愛在言語中流淌。聽著,在爺爺臨終前,他用非常微弱的聲音告訴奶奶:“奧薩尼,永遠不要讓他們離開你!”太爺爺的手無力地垂下,但他的目光停留在奶奶身上。她聽到爺爺說了一句話:“請到妮莎來。”。“那是一條珍貴的——蜻蜓眼項鍊,是爺爺泰在嫁給爺爺時送給她的。這是爺爺愛情的見證,也是爺爺愛情的傳承。我的心不禁感受到愛的漣漪。當太陽經過時,一股溫暖從我的指尖蔓延開來,流遍我的全身。晶瑩的淚珠在我眼中閃爍。

  看,在日本侵略上海的那個特殊時代,奧薩尼的異國血統成了家庭災難的根源。一天,一群人突然衝進房子,搶走了奶奶最珍貴的蜻蜓眼。從那以後,這個家庭開始尋找道路。知道了劫匪家的位置,叔叔、大嫂、大嫂、二姐夫和小舅子一個個拜訪並懇求,但仍然拒絕歸還。最後,爺爺不得不把他最好的六幅畫都給他,然後他才能拿回蜻蜓眼。為了找到蜻蜓的眼睛,奧薩尼的家人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當他們看到奧薩尼快樂的臉時,他們沒有感到任何辛苦,覺得一切都值得去做。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不知不覺間,欽佩就像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流淌。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愛。在街上,兩個老人在夕陽下手拉手走著,為他們的身影畫了一幅溫暖的圖畫。雖然兩人都穿著破舊的衣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臉上佈滿了皺紋,但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微笑。

  愛是繼承,愛是互助,愛是相互防禦。我認為書中的奧薩尼和生活中的老夫婦都知道愛情的真正含義。這時,夜晚的月光又悄悄地湊過來,輕輕地撫上我的臉,靜靜地凝視著這一頁。

  蜻蜓眼讀後感 篇5

  我是曹文軒老師的忠實讀者,今年寒假當得知他又一力作《蜻蜓眼》問世時,我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不得不說這次的讀書感受是糾結的,由剛開始的讀不懂到越讀越迷茫再到漸漸吸引理解最後到痛惜傷感,思緒久久不能從書中離開。合上書才真正明白曹文軒老師為什麼要把這個故事珍藏30年遲遲不肯讓它面世的原因。

  《蜻蜓眼》主要講的是從抗日戰爭到文革後期,居住在藍屋裡的阿梅一家歷經鼎盛到衰敗卻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的故事,文字樸實真摯,字字敲打著我的內心。整個故事可以用“苦”“甜”這兩種滋味形容,苦中有甜,甜中有苦。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阿梅的奶奶奧莎妮--------一個優雅的法國老太太。為了愛情毅然跟隨阿梅爺爺來到了上海,歷經風雨。為了排解思鄉之情,一遍又一遍的給阿梅講述著法國、馬賽,一次又一次的觀賞黃浦江,無數次的翻看鎖在小皮箱裡的回憶,最終獨自死在藍屋也沒能回到馬賽。思鄉之情是苦的,但這種苦中卻又有爺爺的愛情、孩子的理解尊重、傭人的捨命保護等等的甜味交織著,爺爺說奧妮莎是他的“碼頭”,在我看來她是全家人的“碼頭”......

  在藍屋發生的每個故事,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阿梅一家,人性的可貴,家中每個人身上都具有正義、善良、理解、尊重等等一些美好的特點,而這也正是需要我們去努力尋找的。這個世界並非我們想象的如此不堪,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頭頂上,只要我們抬頭看就會發現:天空中會有燦爛的陽光,星空下會有樂曲響起,春天裡會有百花盛開,冬天裡會有白雪皚皚......只要我們儲存著自身的美好,相信大家都會找到附近的美好。

  蜻蜓眼讀後感 篇6

  愛是什麼,可能有人說是涓涓不息的江河,是遼闊無邊的天空。但我認為,在《蜻蜓眼》中,愛是阿梅對奶奶,是爺爺對奶奶的情感,是小姑、爸爸、媽媽、奶奶、爺爺之間的相互關心扶持。

  當奶奶離開法國故鄉馬賽多年之後,思鄉之情日易濃厚。阿梅的爺爺在貧困下不惜重金買來一顆杏樹。這顆杏樹不是普通的樹,它承載著全家人的期望,還有爺爺對奶奶深沉的愛。因為它有了這些,才茁壯成長。

  晴天霹靂,奶奶患上了一個大瘤,全家人籌錢治病,年幼的阿梅也明白了這些愛的道理。

  貧困限制不了阿梅一家的樂觀向上,就算被他人誤會,也要維持善良。對待孩子們、家人都互相疼愛關照,這個家是多麼堅實的牆壁,緊緊地依偎著。

  動盪之際,奶奶被當成“國際間諜”,爺爺被當成“資本家”,但是身正就不怕影子斜,誰有困難,愛就會包圍住他。

  無論是在何處藍屋、上海,乃至整個中國都籠罩著愛。

  家人之間、親戚之間、街坊鄰居之間都應該互相關照。

  愛是江河匯成大海,愛是樹木聚成森林,人性的底部有一條暗流相通——愛。

  蜻蜓眼讀後感 篇7

  合上《蜻蜓眼》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就連老媽叫我吃飯都沒聽到。

  這本書是大作家曹文軒寫的,主要講述了在特殊的年月中,阿梅一家人經歷種種磨難,相扶相幫的故事。

  書裡描述的很多畫面讓我難以理解:那些腦子裡鑽進毒蟲的人,把大學女教授剃成陰陽頭。在爺爺生日那天,把奶奶的蜻蜓眼扯斷,打折了爺爺的腿。他們曾經還讓爺爺去養豬,讓奶奶去搬磚。毀了阿梅家的杏樹、鋼琴、地板…我真想衝進書裡和他們評評理。可是阿梅一家人面對這麼多苦難,他們始終面帶微笑。

  和他們一比,我真的差遠了,我沒遇到苦難,但遇到過困難,只要遇到困難,我就會退縮,比如,一遇到數學難題,我就會呼喚老媽來教我,默寫總出錯,就會氣餒。

  不管是苦難還是困難,我們都應該學習阿梅一家人,微笑著面對。

  蜻蜓眼讀後感 篇8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使我終生受益的書,書名叫《蜻蜓眼》。

  《蜻蜓眼》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梅和爺爺奶奶一家人互相扶持,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故事。這本書我看了許多遍,每一遍都受益無窮,最讓我感動受益的就要屬《打劫》這一節,這一節主要講了二戰時期,在中國街上兵荒馬亂,到處都有人喊著“打倒”,做什麼事都行不通,人們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當然,藍屋也逃不過這一劫,阿梅的奶奶被他們認為是國際間諜的外國人,所以阿梅的奶奶成了他們的打倒物件。因此,他們隔三差五地來到藍屋搗亂。對爺爺和奶奶進行毆打、謾罵,爺爺的腿被打骨折了,奶奶的寶貝蜻蜓眼也被搶走了。看到這些,我流下了同情悲傷的眼淚,心中默默為受盡折磨的阿梅爺爺奶奶深感痛惜,也為當時的社會備感痛心。

  看了這本書,再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叛亂、沒有戰爭,我們沒有被別的國家欺負,也沒有欺負別的國家,特別是看了《戰狼2》之後,我再一次感受到和平是多麼的美好、幸福。

  希望世界永遠和平,不要再發生戰爭!

  蜻蜓眼讀後感 篇9

  我讀過許多作家的書,如:“沈石溪、楊紅櫻、劉慈欣、劉同……”這些作者的書都令我印象深刻,但我最喜歡的還要屬曹文軒了。

  他的書我都很喜歡,像:“《草房子》、《單行街》、《青銅葵花》……”我都讀過。但讓我看完最感慨萬千的便是那本書了,她叫《蜻蜓眼》,是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後首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了上世紀30年代之後發生在上海、馬賽、宜賓三個城市之間,中法結合的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及遭遇。她以中法混血兒阿梅(主人公)——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體現了阿梅當時的天真、活潑、可愛。她的經歷讓我又傷感,又感動。

  阿梅的奶奶對她很好。為了家庭的經濟狀況,阿梅的爸爸典當了已經是阿梅生活中一部分的鋼琴。當奶奶知道了這件事後,立即賣了從法國帶來的耳環和項鍊,又贖回了阿梅的鋼琴。阿梅看見後,又開心又感動。這事之後阿梅的鋼琴彈得越來越好,奶奶也很高興。

  還有一個情節也讓我很感動。阿梅的爺爺在藍屋經濟不是很好的條件下,為了阿梅的奶奶,轉遍整個上海,當了自己心愛的手錶,還被人誤會打了一頓,只是為了給阿梅的奶奶買一瓶香水。還騙奶奶說自己不小心摔的。我想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真是情比金堅。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對奶奶的愛始終沒有改變。

  這本書講的不只有當時人們的落後和衝動,更多講的是這個家庭的溫馨、和諧、幸福。人類無法避免亂世的傷殘,但人類更永遠真是初心和童真。

  看完後,我合上書,腦子裡不禁又想到,那個畫面:她和奶奶各舉著一把紅油紙傘,一大一小;雨大起來了,她們開始奔跑,一邊奔跑,一邊‘咯咯咯’地大笑……

  蜻蜓眼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讀了一本讓人感觸頗深的小說——《蜻蜓眼》。

  這本書使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書中的杜梅溪爺爺因為不願繼承家業而當了一名海員,在一次靠岸停歇時,在咖啡店偶遇了讓人著迷的法國女子-——奧莎妮,他們一見鍾情,他們心心相印,他們生下了四個愛情的結晶。二戰期間,他們一家六口人回到了上海的藍屋定居。歲月飛速地流逝,奶奶從活力四射的少女變成了依舊害羞的老婦,也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給藍屋帶來了歡樂和溫情,同時也因為她那與眾不同的外貌和血統給大家帶來了災難。那些只會喊口號的人一次又一次來打劫藍屋,最終爺爺奶奶倒下了……

  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阿梅對奶奶的那份孝心,只要奶奶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並且都做得很棒。而在生活中的我,卻一點兒也比不上阿梅,有時我會對奶奶發發小脾氣,有時我會和媽媽討價還價,有時我還會和爺爺頂嘴……。我要向阿梅學習,學習她那種孝順的高貴品質,和家人相親相愛在一起。雖然書中阿梅的奶奶最後永遠的走了,但我相信阿梅孝順的高貴品質永遠不會改變,也將永遠深深地影響著我。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阿梅孝順的品質就如同那閃閃發光的蜻蜓眼,都是無價的,都閃爍著引人注目的光芒。阿梅的品質會永遠感染著我,讓我受益終身。

  蜻蜓眼讀後感 篇11

  “多讀書,讀好書”,寒假中我得到好書推薦——曹文軒的佳作《蜻蜓眼》,興致使然立即放頭扎進書海中,細細品味品味起佳。讀完之後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

  這本書文字優美,情節跌宕起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中國絲綢商之子杜梅溪在法國馬賽偶遇了法國女子奧莎妮,兩人一見鍾情,相愛,結合,並生下四個兒女。二戰期間,杜梅溪攜法國妻子回上海定居。此後,歲月流逝,奧莎妮從少女到老婦,漸漸融入了中國的生活。她給這個中國家庭帶來了優雅與溫潤,然而她的異國血統亦在這個特殊年月中成為這個家庭災難的來源。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深:這一家人在災難發生之前是多麼幸福,奧莎妮和孫女阿梅擁有隻屬於她們倆的秘密,擁有無與倫比的快樂。奶奶生病的時候,阿梅義無反顧把她最珍貴的鋼琴貢獻出來,只希望奶奶生命得以延續。這份孝心像金子般閃出光芒。

  讀到這裡,我不禁被奶奶與孫女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親情,像一朵百合花一樣純潔;親情,像大海一樣深沉;親情,像天空一樣高遠。我不由得想起那件事:

  一個週末,我和姐姐走著去公園玩耍。走到一個小區門口,突然兩隻狗瘋狂地向我們邊叫邊衝過來,當時身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們倆已被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這時姐姐拉著我就往前面跑,可是事情沒有那麼順利,我一下倒在了地上。這時狗衝上來圍著我們狂吠。姐姐連忙蹲下,撲在我身上,不知哪來的力量,她對兩隻狗大吼道:“滾開,滾開!”我抬起頭,看看那兩隻狗,它們在慢慢向後面退,最後,一回頭跑走了。這時,姐姐連忙扶起我,對我說:“你沒事吧!快走吧!”我搖搖頭說:“我沒事,謝謝姐姐。”姐姐笑著說:“我們姐妹還要謝嗎,應該的!”姐姐看了看已經跑遠的兩隻狗,拉著我向公園走去。

  曹文軒灰《蜻蜓眼》以莊重憂鬱灰風格,詩情畫意灰意境,充滿智慧的敘述方式,呈獻給讀者一個真善美的藝術世界。它告訴世人:人類無法避免亂世傷殘,卻應該珍視那份永遠的親情。

  蜻蜓眼讀後感 篇12

  讀罷曹文軒的這本《蜻蜓眼》,心情難以平靜,書中一段段關於愛的故事仍歷歷在目。小說以奶奶奧莎妮的孫女阿梅成長為故事線索,從孩子的視角勾勒出在那個硝煙四起、人心惶惶的特殊歲月中,一家人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情景。主人公奧莎妮是一個追隨中國丈夫來到上海的法國女人,她高貴優雅,不論生活是順遂還是坎坷,始終活得充滿尊嚴。而她的孫女阿梅,也在家風薰陶中繼承了奶奶獨立美好的品格。

  我喜歡這個故事,喜歡故事中遭遇苦難、貧窮但不離不棄的真情,喜歡故事中經歷千難萬險依然堅強不屈的精神。 “寶石有價情無價”,阿梅爺爺奶奶、家人之間的情意比“蜻蜓眼”更珍貴,苦難與挫折磨不滅它,土匪與強盜也奪不走它!

  在物資匱乏、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家人用愛對抗著苦難,積蓄著力量。為了給十個孫子孫女們穿上新毛衣,奧莎妮拆掉了自己的、爺爺的和小姑的好多件漂亮毛衣;為了給奶奶種下一棵與法國家中相似的杏樹,爺爺換掉了自己的勞力士手錶;為了給奶奶治病,阿梅的爸爸媽媽當掉了阿梅的高檔鋼琴,為了贖回鋼琴,奶奶又不計成本地換掉了祖傳的價值不菲的鑽戒;為了給奶奶買到香水,爺爺冒著被逮捕的危險當掉了一塊珍愛的玉石;為了換回“蜻蜓眼”,外公用了自己價值連城的6幅畫作;還有那些沒有完成的交換,爺爺說:“我願意以這座房子,換到一次讓你媽媽回一趟法國、回她的家的機會”……家,就在相互攙扶下有了溫馨,家,就在相互成全下有了溫暖!

  比寶石更珍貴的真情,每個人都擁有,我就被幸福包圍著:爺爺、奶奶對我無微不至地照顧,爸爸、媽媽風雨無阻送我上下學,外公外婆經常費心給我準備好吃的補充營養……我想我也該給予愛我的人一份真情,回報我得到的,表達我對他們的愛:為早起在廚房忙碌的媽媽倒上一杯溫水,為遲歸的爸爸放好足浴盆,陪奶奶去菜場時多拎會兒籃子……可以做的很多,我要從現在開始,爭取將來可以給他們送上更大的“禮物”。

  書中自有“蜻蜓眼”,《蜻蜓眼》中有生活的真理。我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這本書,在愛的故事裡一次次感動,回味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甜蜜!

  蜻蜓眼讀後感 篇13

  在很久以前,蜻蜓並沒有翅膀和尾巴,就像其它昆蟲一樣平淡無奇。雖然,它們平淡無奇,但是,它們卻有一顆為人民服務之心,時時刻刻都惦記著助人為樂。

  有一天,一隻蜻蜓的家突然發生火災,紅紅的大火很快就燃燒了起來。蜻蜓們看見了火,紛紛停下自己所幹的活,拉著水管,迅速衝向火場去救火。它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來到了火的前面。熊熊的大火把蜻蜓的眼睛都燒得仲大起來,還有的蜻蜓被大火燒得紅通通的。由於火勢確實很大,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大火把半個天都映紅了,還不時發出“轟隆轟隆”的爆炸聲。眼看就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可蜻蜓們還是面無懼色,一心只想著把大火撲滅。就在這時,它們的'行為感動了神仙。於是,神仙立刻降下了一場大雨,把火都撲滅了。同時,神仙還把水管變成了蜻蜓的尾巴,併為它們增添了一雙翅膀,方便它們救火。於是,蜻蜓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眼睛大大的,有的身體還是紅通通的呢!就像消防直升飛機一樣。由於蜻蜓還惦記著救火,不時還在用尾巴點水,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蜻蜓點水”了。

  我們也要蜻蜓一樣,常懷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如果,每一個人都多做一件好事,那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了。

  蜻蜓眼讀後感 篇14

  這個暑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讀的就是曹文軒寫的《蜻蜓眼》。

  蜻蜓眼是主人公杜梅溪送給奧莎妮的結婚禮物,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寶石。這本書是以奧莎妮孫女阿梅的角度來寫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故事中的人物悲歡離合深深的吸引了我,常常讓我牽腸掛肚。這本書主要講:中國絲綢商之子杜梅溪在法國馬賽遇到了法國女子奧莎妮,兩人一見鍾情,相愛,結合,並生下了四個兒女。二戰期間,杜梅溪攜法國妻子回到上海定居。此後,歲月流逝,奧莎妮從少女到老婦漸漸融入了中國的生活,她給這個家帶來了溼潤和優雅,然而她的異國血統在特殊年月中卻成了這個家庭災難的來源。

  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打劫》這一節。主要講,二戰期間,在我們中國,許多上海人都變得“沒腦子”,成天喊著“打倒”的口號。打倒那些他們認為是國際間諜的外國人。所以奧莎妮成了他們打到的物件,他們認為奧莎妮是法國派來的間諜,三番五次去她家搗亂。對老年時期的杜梅溪和奧莎妮大吼大叫和毆打。杜梅溪的腿被打骨折了,也搶走了奧莎妮的寶貝――蜻蜓眼。

  讀完之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什麼年老的杜梅溪和奧莎妮會受到這種屈辱呢?如果是現代社會,人們絕對不會這樣去對待老人。為什麼在那個特殊年代,人們最起碼的道德都沒有了。變得麻木“沒腦子”?所以長大以後,我一定要去研究這段歷史,因為寫小說一般都會有創作背景,我一定要去發現和了解這個背景。

  讀書使我越來越聰明,因為它讓我變的越來越愛思考。

  蜻蜓眼讀後感 篇15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蜻蜓眼》的小說,作者是我非常崇拜的著名兒童作家曹文軒。讀完後,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書中的主角是一名小女孩――阿梅。全書以小孫女阿梅的成長為主要故事線索,以阿梅的視角勾勒了在特殊的年代中一家人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情景。阿梅的爺爺杜梅溪與奶奶奧莎妮在法國馬賽相遇相知相愛,並生下了四個兒女。在二戰期間,爺爺不得不帶著一家人回到上海定居。

  在故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小阿梅,但我更多的是對她的佩服。在二戰期間,不得已回到上海的爺爺一家,原本富裕的生活卻越來越艱難,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在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阿梅的懂事。在阿梅只有五六歲的時,奶奶經常帶她去蛋糕店吃蛋糕,後來日子艱難了,吃不起蛋糕了,奶奶總覺得對不起阿梅。後來她們又一次走到了蛋糕店的門口,小小的阿梅看出奶奶的為難和窘迫,懂事地拉著奶奶的手,微笑著對奧莎妮說:“我不想再吃蛋糕了。”聽到阿梅的話,奶奶非常難過,為阿梅的懂事而難過……每當我看到這一段是,心理也感到一絲的痛,並有著深深的慚愧。

  我媽生了我和弟弟兩個,可有時候我總是和弟弟吵架,媽媽為此很是傷心。我們倆個都是媽媽的心頭肉,沒有第一和第二。阿梅比我小得多,卻比我懂事,善解人意。雖然她還小,但卻處處幫助別人,不給他人添麻煩,和阿梅比起來,我簡直是太小心眼,一點也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覺,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弟弟吵架。我以後要以阿梅為榜樣,學習她的懂事和善解人意。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想我得到的這些道理將陪伴我一生,阿梅也會在我心中永存。

  蜻蜓眼讀後感 篇16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暑假裡,我讀了曹文軒老師的《蜻蜓眼》。在這本《蜻蜓眼》中,曹文軒老師用柔情的筆調講述了一段上世紀初的跨國戀情,阿梅一家人相依相伴,在戰爭、饑荒和貧困中艱難而又溫馨地生活著。

  合上書本,我心中無限感慨,書中阿梅外公的一句話,引發我的無限深思:你爺爺這老頭子,是放風箏的人,你奶奶呢,就是那個漂漂亮亮的風箏。那蜻蜓眼呢,就是風箏線。線一旦斷了,風箏就會掉下來,掉到塵土裡。

  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就是牽風箏的人,對我們教育就如同風箏線,而我們不就是在天空中翱翔的風箏嗎?

  如果風箏線和牽風箏的人把風箏拉的緊了,那風箏也會左衝右撞,不聽使喚,最終風箏會掙脫了風箏線,自己越漂越遠,迷失方向。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就是這樣的寫照嗎?父母管得嚴格了,孩子們厭惡、反感、叛逆,想和父母對著幹。我也不例外,每當我成績下降,爸爸媽媽就會十分嚴厲地管教我,把我當個犯人一樣看管起來讓我壓抑,在父母的高壓下,呼吸點新鮮空氣都是一種奢望,我心中十分不甘,一心只想“越獄”。

  反之,如果風箏線和牽風箏的人把風箏拉的鬆了,風箏就會飄忽不定,最終離開了風箏線,落在地上。生活中亦是如此,在爸爸媽媽忙於工作,無暇照顧我時,我們在心裡暗暗竊喜,終於可以任性了,作業可以隨便寫寫了,上課可以自由發展,各類規則對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就這樣生活下去,父母抱怨小孩不自覺,小孩覺得自己沒有學習的潛力,無形中一朵花朵在沒開放時就已經凋零,這是多麼令人心痛呢?

  只有適當拉住風箏,風箏才會在蔚藍的天空快樂地飛翔。只有爸爸媽媽適當的管束我們,讓我沒有任何壓力,勞逸結合地學習時,我們的身心才會健康地成長起來。

  父母的任務就是指引我們找到人生方向,讓我們健康地成長。愛是有度量的,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回想起書中的每一幀畫面,阿梅一家都向我們傳遞了滿滿的情與愛,即使颳風下雨,牽風箏的人也決不會放手,一定會保護好風箏,這不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嗎?

  蜻蜓眼讀後感 篇17

  月光下,一盞溫馨的檯燈,散發出一縷光芒,輕輕柔柔池灑在我的臉上,我翻開了曹文軒的《蜻蜓眼》,閱讀著,感動著。

  這本書以太爺爺臨死時叮囑他的外國兒媳奧莎妮永遠守護的項鍊蜻蜓眼為線索,勾勒出了奧莎妮一家在上海的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場景。

  濃濃的愛在文字中流淌。聽,臨終時,太爺爺用十分微弱的聲音叮囑奶奶:奧莎妮,永遠也不要讓它們離開你!太爺爺的手無力的落下了,但目光卻一直停留在奶奶的身上。她聽到來自太爺爺內心深處的一句話:奧莎妮,拜託了它們就是太爺爺在奧莎妮與爺爺結婚時給她的一條珍貴項鍊蜻蜓眼。這是爺爺愛的見證,太爺爺愛的傳承。我的心間不禁泛起了愛的漣漪,陽光拂過,有一種暖意從指尖散開,一直流遍全身,晶瑩的淚花在我的眼眶裡閃爍。

  看,在那個日本侵略上海的特殊年代,奧莎妮的異國血統成為家族災難的來源。這天,一夥人突然衝進屋裡,搶劫了一番,還把奶奶最珍愛的蜻蜓眼給奪走了。此後,一家人便開始了尋找之路。知道了搶奪者家的位置,大伯、大姑、小姑,二伯和小叔一一上門拜訪,苦苦哀求,可還是不肯交還。最後,外公只好把他最好的六幅畫統統給了他,才得以討回了蜻蜓眼。為了找回蜻蜓眼,奧莎妮的家人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可看到奧莎妮欣喜的臉龐時,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感到做什麼都值得。他們之間的親情可真是牢固呀。不知不覺中,敬佩之情像一泓暖泉,流淌在我的心頭

  而生活中,也有許多愛。街上,兩個老人手挽著手,一起散步在黃昏的夕陽下,暮色為他們的身影勾勒了一幅溫馨的畫面。雖然兩個人都穿著破舊的衣裳,雖然歲月的侵蝕讓他們的臉上佈滿皺紋,但他們的臉上永遠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愛是傳承,愛是互助,愛是相守。我想,無論是書中的奧莎妮,還是生活中的老夫妻,他們都懂得愛的真諦。這時,夜晚的月光又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地撫著我的臉龐,靜靜地凝望著這本書頁

  蜻蜓眼讀後感 篇18

  《蜻蜓眼》是一部千載難逢的小說,但是“蜻蜓眼”這個題眼在文章中出現得卻並不多。那麼,為何作者卻要用“蜻蜓眼”作題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故事講述了中國爺爺杜梅溪與法國奶奶奧莎妮在馬賽一見鍾情,生下了兩雙兒女。二戰期間,他們帶著兒女回上海定居,藍屋越發窘迫,但他們卻越發歡樂了……我不明白,為何在如此戰亂的年代,他們一家仍會保持純真的歡樂?面對誣衊,他們怎會仍微笑著堅強?看著封面奶奶微笑著的神情,有些拘摟卻依舊堅決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了些什麼……

  在這樣難堪的日子裡,藍屋依舊歡樂。也許就如雨果所說:“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對於藍屋裡的人們,歡笑是永恆的;那麼對於其他怨天怨地的人呢?對於他們歡笑是怎樣的呢?

  我們曾許多次地說過“堅持就是勝利”“陽光總是風雨後”,但世上還是有許多懦弱之人,因為可怕挫折而開始埋怨生活,殊不知,只需抬頭,天空依舊陽光燦爛,依舊藍天白雲。而那困難,只需勇敢,你就會發覺,困難背後的道路仍然光明。霍金是這樣,李時珍也是這樣;名人是這樣,普通人也更是如此。只有毅力、只有努力,你才會發覺:原來困難並不是如此不可跨越!而世上,更是有許多個因為堅強而成功的例子,而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

  我從小吹竹笛,因此,現在的我幾乎在竹笛上沒什麼困難。但就在前不久,我卻在“花舌”上摔了跟頭。

  “花舌”就是一種演奏技巧,使用時會發出類似摩托車發動時的聲音。雖說很簡單,但我那笨舌頭還是打不過彎來,常氣得老師吹鬍子瞪眼,但又無可奈何,只得重新教我“d-e-嘚-”,我也常常很沮喪,認為我考不上十級了,但當我看到三級、五級、八級的考級證書時,我的心裡便會重又充滿自信—八級我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還怕十級?於是,書桌邊、汽車裡、用餐時,都能聽到我一遍又一遍地小聲嘀咕:“d-e-嘚-;d-e-嘚-……”甚至,連同學都知道我在練“花舌”。這種捲舌音實屬難練,但我還是不放棄。一天,兩天,一週,兩週,一個月…我還在堅持。終於有一天,我快樂地笑了:“我終於學會了‘花舌’!”但這遠遠不夠,因為我還要練習吹“花舌”,把“花舌”運用到曲子中。半年後,也就是現在,我已經能輕鬆的駕馭‘花舌’了,這也讓我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十級考試。

  “蜻蜓眼”也許意指堅強,也許意指堅持,但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或感嘆命運不公時,無論是堅持還是堅強,都是最明智的選擇。一定要堅持下去,哪怕這堅持的道路是多麼漫長,崎嶇。我們要在心中點燃一盞燈,告訴自己:不要放棄。彩虹不也是要在暴風雨後才能看到的嗎?用堅持這種神奇的力量等待暴風雨的結束,不要輕言放棄。

  蜻蜓眼讀後感 篇19

  暑假裡,我讀了曹文軒的純美小說系列,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這本《蜻蜓眼》。

  這本書從有四分之一法國血統的小女孩阿梅開頭,圍繞阿梅寫出了中國跨洋絲綢商之子杜梅溪與法國女子奧莎妮相識、相戀的故事。因為戰爭,杜梅溪帶著奧莎妮回到上海,繼承家產。從此以後,他們在上海結婚生子,有了孫女阿梅。再透過阿梅,從側面寫出了藍屋的艱辛。但在生活最艱苦時,奶奶奧莎妮仍然用微笑撐著藍屋。

  蜻蜓眼是兩顆像蜻蜓眼睛的珠子,那是太爺爺送給奶奶的,而奶奶在臨終前把它們送給了阿梅。蜻蜓眼是爺爺與奶奶愛情的象徵。阿梅外公的一句話說得好:你爺爺是個放風箏的老頭,你奶奶是風箏,蜻蜓眼就是風箏線,風箏線斷了,風箏便會掉下來。爺爺因為亂世,多次受傷,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爺爺離世,蜻蜓眼被搶走,這些對奶奶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可即使這樣,奶奶依舊保持著微笑,坦然面對生活。

  這本書從頭到尾有歡樂,有悲傷,字裡行間,句句透出真情。無論是阿梅還是爺爺奶奶,個個有血有肉,令人感動。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即使在陰雲密佈的日子裡,也要永久保持微笑。

  蜻蜓眼讀後感 篇20

  曹文軒老師的新作《蜻蜓眼》講述了上個世紀初的一段跨國戀情,渴望自由的爺爺拋下家業做了一名水手,在法國遇見奶奶並與她相愛,兩人在法國定居、結婚、生兒育女。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奶奶毅然帶著孩子們跟著思國心切的爺爺回到中國上海。他們一家人相依相伴,在戰爭、饑荒、貧瘠中艱難卻又溫馨地生活著。曹文軒老師的筆觸溫柔細膩,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甚至連當鋪的夥計都被他賦予了鮮活的個性。但整篇小說最吸引我不是爺爺奶奶至死不渝的愛情、不是一家人風雨同舟的關懷體貼,而是曹文軒對奶奶奧莎妮“鄉思”的描寫。

  思鄉是人類共有的情感,不論古今中外,人們總是會在年輕時渴望離開自己熟悉的出生地,卻又在一次次的漂泊中懷念起離開的地方,他們給這個縈繞於夢中不去的地方起名叫做“故鄉”,在外的遊子唸到這個詞就會淚流滿面。《蜻蜓眼》中的奶奶奧莎妮放棄家鄉和親人,陪伴著爺爺和孩子們漂洋過海來到戰火紛飛的中國,卻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奶奶帶著孫女阿梅去看黃浦江,看海,看海那邊的馬賽。奶奶時常撫摸離開法國時母親送她的小皮箱,並在阿梅帶著箱子去夏令營時

  發了火。這一切的思念與生活的苦難不斷糾纏,直到最後就如同琴絃再也忍受不了音符的拔高而忽然斷裂那般,奶奶去世前在手心寫下“我要回家”,這是這位優雅的女子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可以這樣說,奶奶的一生是幸福的,她與爺爺相愛到了白頭,遵守了對太爺爺的諾言,擔起了撫養兒孫的重任;但她同時又是不幸的,一別故土幾十載,再也沒有機會看看故鄉和親人,只能年復一年地望著黃浦江,將一腔思念寄予大海。更令人悲傷的是,這份思鄉之情在那個時代終究無法得到妥善的安放,她只會被埋葬在這塊她生活了半輩子,給予過她幸福和苦難的異鄉土地。

  但這種思鄉的感情並不意味著奶奶奧妮莎對跟隨爺爺來到中國感到後悔,這種感情與她對這個家庭的愛、對這片曾經陌生而如今熟悉的土地的愛是不分上下的。奧莎妮思念家鄉,但也同樣積極生活,她沒有因為無法見到親人就消極處世,這份思念被她放在心底。她對家鄉的思念如同一壺酒,不斷經歷歲月的沉澱,在越發醇香的同時又因為無法見到天日而摻入了絲絲苦澀。

  小說將奶奶對於家鄉、對於過去的回憶透過插敘的手法穿插於文中,奶奶將她的家鄉親人、童年歲月、戀愛經歷作為故事講給孫女阿梅聽,這種插敘手法的巧妙運用給文章增加了一份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朦朦朧朧的憂愁,時空和視角在這裡交織,看著過去,卻活在當下。

  思鄉之情作為人的一種特殊的思念之情,它的思念目標基本上是固定的,但這種情感又是虛擬的,如何用一種筆觸來描寫觸控不到的情感?我國古代通常會借用“月亮”這一典型形象來寄託遊子對於

  故鄉的思念,“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有的作品會透過在異地想象家鄉的故人故景來間接表達對故土的思念,例如“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蜻蜓眼》中,曹文軒老師將思鄉這種虛擬的情感實體化,把它寄託在作品中出現的具體事物上,這種寫法使得思鄉之情更為具體,更充滿感染力。這份寄託是奶奶的小皮箱,是爺爺為奶奶種下的那棵杏樹,這是實實在在的,是可以讓奶奶“睹物思人”的。從小皮箱到杏樹,則又是一次轉變。小皮箱是奶奶的母親在送別時給她的禮物,杏樹則是爺爺為了緩解奶奶的思鄉之情特意栽種的。小皮箱中裝滿了奶奶對家鄉和童年的回憶,而杏樹不僅僅是奶奶思念家鄉的寄託物,也承載了爺爺對奶奶深沉的愛。這份愛伴隨著奶奶對故鄉的思念,深深根植於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歷經風雨,生生不息。

  蜻蜓眼讀後感 篇21

  電影可以感動人們,一份真情實感也可以感動人們,但是今天,我卻要推一部感人的書《蜻蜓眼》。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阿梅,她的奶奶叫奧莎妮,是法國人,與中國絲綢商之子在馬賽相遇,兩人一見鍾情,從此相愛,結合。可因為世界大戰,二人不得不回到中國定居,歲月流逝,奧莎妮從少女到老婦,漸漸融入中國生活。她給這個中國家庭帶來優雅,溫潤。然而她的異國血統在這個年月也成了災難的來源。小說以阿梅的成長為線索,並以這個孩子的視角勾勒出了那個特殊的年月,一家人相濡以沫,相扶相幫的動人情景。

  奧莎妮是堅貞的,當她被抓去做勞力時雖然被剃了陰陽頭但她一滴眼淚也沒掉,面對審問,堅強不屈,並不會屈打成招,堅強的活了下來。

  一家人對奶奶包含著濃濃的愛,爺爺為給奶奶弄到香水,不惜被打,為保住杏樹,腿又受了傷。奶奶喜歡穿旗袍,宋媽連續給做了三件。為了保護奶奶,決心與上海人幹。這一件件小事,卻是一家人對奶奶深深的愛。

  阿梅和奶奶的感情更是讓人驚歎。阿梅特別喜歡吃蛋糕,以前奶奶總是會給阿梅買蛋糕,但現在家裡窮,阿梅便不在要買了,為了給奶奶治病,阿梅不惜把自己的鋼琴賣了。奶奶買了兩把紅油雨傘,一老一小在雨中,傘被吹了卻仍然如此快樂,她在雨中飛奔,害得身上溼透了。

  阿梅一家,值得學習,身處戰亂,活的卻絲毫不亂。他們的親情卻也是世上少有。

  蜻蜓眼讀後感 篇22

  在眾多文學作品中,我很喜歡讀曹文軒叔叔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蜻蜓眼》,讀後,我收穫了很多。

  《蜻蜓眼》講述的是小女孩阿梅和她爺爺奶奶的故事。整篇文章情節生動、感人至深。其中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二戰時期,阿梅的中國爺爺和法國奶奶回到上海定居。此後,他們因為沒有了經濟來源,不得不當掉家裡的東西維持生計,可即使這樣,他們安詳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只因奶奶的異國血統,讓許多人都來打擾這個家庭,不停的審問、拷打著這個家庭,甚至將爺爺奶奶抓去搬磚,可這些都沒有壓垮爺爺奶奶。當他們第二次遭到審問時,爺爺的腿竟然被混亂的人群打斷了,那棵象徵著爺爺對奶奶的愛的杏樹,枯萎了,而爺爺不久後也去世了。

  讀著讀著,我不禁潸然淚下,大顆大顆的淚珠將書打溼了——他們怎能這樣對待一位老人?可即使這樣,阿梅的奶奶依然堅強的活著,即使沒有了家人的陪伴依然樂觀頑強的活著,這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內心呀!

  讀到後面,我越發氣憤:他們將奶奶綁起來,把奶奶帶到一間黑屋子裡,逼著理髮師將奶奶一頭美麗的銀髮剪掉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準備當眾羞辱奶奶。也許,是老天憐憫,奶奶被好心人放走了。回到家,奶奶拿出一條爺爺親自買給她的絲巾,包在了頭上,因為那時的她仍然是堅強的是有尊嚴的。在給阿梅過完生日後,她選擇一個人安詳地離世,很從容,很優雅。

  此時,我的眼淚又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哭得泣不成聲,奶奶多舛的命運讓人悲傷,讓人可憐。奶奶的去世,象徵著這個混亂的世界。更令人氣憤的是,在奶奶去世的第二天,那些人依然來審問奶奶,我當時就想對他們說:“一個人就這樣被你們逼死了。你們還想幹什麼?難道你們是鐵石心腸嗎?”

  混亂的世界,人們沒有是非之分,只有混亂的思想,混亂的秩序,可受傷害的是誰?是一群善良、無辜的人們。

  在最後,我心裡默默地想念著阿梅的奶奶,奶奶帶給我的不僅僅有感動,還有勇氣。合上書,我不禁質疑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像奶奶那樣勇敢呢?我不禁羞愧地低下了頭。媽媽總是鼓勵我參與各種活動,可我以前總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參加。今後,我一定會積極參與活動,不怕失敗,不怕嘲笑。我想我遇到的困難相比於阿梅奶奶所承受的痛苦和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一定要像阿梅奶奶一樣自立、自強。

  蜻蜓眼讀後感 篇23

  《蜻蜓眼》是我國江蘇著名小說家曹文軒寫的。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絲綢之路經商者的家從繁華變清貧的故事。

  小女孩阿梅小時候過著十分繁華的生活,從小繼承奶奶四分之一法國血統的她,一直被別人誇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心變壞了,世道亂了!原來富有的一家人,開始變得不堪。一些混混還四處傳謠言,說阿梅的奶奶是間諜。正因為這個事,彈鋼琴彈得十分好的阿梅,在學校的一次演出中,節目被迫取消了,她悲傷不已!

  可是,最艱難的日子還是來了。奶奶生了場大病,家人無奈,只好把阿梅的鋼琴賣了換錢給奶奶治病。天無絕人之路,奶奶的病終於好了,可那些混混要讓奶奶在大街上游行,奶奶中途逃走了,日後她一直裹著藍絲巾。

  爺爺先走了,但過了不久,奶奶也要走了,沒人知道她是如何走的,大家都默默無語。在送奶奶上路時,那些混混又來了,見到奶奶走了,還有點覺得沒勁似的散開了。大伯說:“送媽媽上路。”阿梅站在一旁呆呆的看著,她把奶奶送給她的小皮箱以及紅油紙傘放在奶奶的身旁,送奶奶上路......

  最終惡人有惡報,那些小混混被打了下來。又過了幾年,上海終於平靜下來。

  這本書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人性。雖然看不見,但卻是隱秘相通的。

  蜻蜓眼讀後感 篇24

  曹文軒,這個名字你一定熟悉,《草房子》就是他自己代表作,但是,在我看來《蜻蜓眼》這部小說也不輸《草房子》。

  曹文軒的小說一貫走的是親情風,看著看著,不覺會讓人落淚,無論是見證生死離別的《草房子》,還是這部充滿悲情的《蜻蜓眼》,最終的結局總會出人意料,令人感動。

  《蜻蜓眼》講述了中國絲綢商之子杜梅溪在法國馬賽偶遇了法國女子奧莎妮,兩人一見鍾情,相愛、結婚,並生下了四個兒女。二戰期間,杜梅溪攜妻子回到上海定居。此後,歲月流逝,奧莎妮從少女到老婦,漸漸融入中國生活,她給這個中國家庭帶來了優雅與溫潤,然而她的異族血統亦在特殊的年月中成為這個家庭災難的來源。小說以奧莎妮的小孫女阿梅的成長為主要故事線索,並以這個孩子的視角勾勒了在那個特殊年月中一家人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情景。

  《下落》這個故事,是最令我感動的。阿梅離開了上海,去了四川宜賓。奶奶的蜻蜓眼被搶走,導致神經錯亂。爺爺發誓要奪回蜻蜓眼,卻未能實現承諾,離開人世……一個原本富裕的大家庭,漸漸衰落,成為了歷史……

  家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孟子云:“無父無君,乃禽獸也”,連古人都明白了這一道理,那我們又怎能不尊重家人呢?什麼是幸福?也許在以前,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但如今,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地位,名利才是最重要的,家人,朋友,親情,友情有算點什麼?有些小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出賣家人和朋友,只為那一點點錢,和老闆的青睞,可是他們卻失去了最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親人和朋友的支援和幫助,以後遇到困難時有誰來鼓勵你?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如果你連信任你的人都沒有,那你在社會上不管地位又多高,你都是一個失敗的人,一個忘記親情的守財奴!

  《蜻蜓眼》是一部具有魔力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故事道出了人間的真諦……

  蜻蜓眼讀後感 篇25

  《蜻蜓眼》寫的不是蜻蜓眼的明亮、尖銳,而是寫名叫蜻蜓眼的寶石,這條鑲有蜻蜓眼的項鍊即給主人公帶來幸福,又給她帶來了傷害。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溫情又悲慘的故事。這本書文字優美,情節跌宕起伏,全文充滿濃濃的親情,感人至深,堪稱佳作。小說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時代背景,那是一個離我們不遠卻很陌生的年代。太爺爺一心想讓爺爺杜梅溪操控家裡的絲綢公司,但爺爺卻當了一名水手,漂洋過海,直到在法國馬賽遇見了奶奶奧莎妮,他們一見鍾情,最終爺爺奶奶一塊回了老家上海,在藍屋和可愛的孫子孫女度過一段時光,又度過了一生。

  奧莎妮子孫滿堂。奶奶最疼愛的是唯一的孫女阿梅。奶奶給孫子孫女織毛衣時,總會為阿梅多織一件。當孫子們想和阿梅玩耍時,奶奶也不讓,怕他們傷了阿梅。每次經過蛋糕店時,奶奶總是給阿梅買一塊蛋糕,但阿梅也會先叉上一塊給奶奶······日子過得富裕又豐厚,幸福又美滿。是多讓人羨慕啊!

  然而有一天,他們好景不長,爺爺突然從絲綢公司的老闆成了普通員工,生活越來越困難。但爺爺還是為奶奶栽了一棵奶奶家鄉馬賽後花園的杏樹,奶奶也為阿梅買了一架鋼琴,但家裡變的空蕩蕩的,東西全部被送到了當鋪當掉了,藍屋一天一天變成了空架子。這年秋天奶奶倒下了,為了奶奶動手術的錢,阿梅的爸爸媽媽瞞著阿梅和奶奶當掉了鋼琴。當奶奶手術成功回到家,發現鋼琴不見了,大發雷霆,把母親給她的一枚鑲有鑽石的戒指當了錢,又把鋼琴買了回來。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對孩子的情永遠存在。這多麼使人感動。

  一九六六年,藍屋的噩夢開始了。街上到處是吶喊聲,喊著:“打倒什麼什麼”學校也變了,奶奶的孫子阿朗原來在在學校裡的形象是令人羨慕的,現在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洋人誤會奧莎妮是潛伏多年的間諜。阿梅在學校也深感不安,同學們離她越來越遠。阿梅感到無比的孤獨。

  學校組織演出,阿梅演奏鋼琴節目,當阿梅興致勃勃的去演出,結果她的節目被取消了,她的夢破滅了!這是為什麼?阿梅奶奶一家人多麼痛苦,這是什麼世道。我為阿梅不能參加演出而遺憾!

  第二天上午十點,一些年輕人闖入藍屋,誤會爺爺是罪惡累累的資本家,奶奶是潛入已久的特務,一會兒藍屋就被糟蹋了,他們非要搜出電臺,發報機,搜不出,就任意亂來,爺爺奶奶最終被那群人的頭頭押走了,奶奶送去磚廠勞動了,爺爺送去養豬廠幹活了。看到這兒,我憤怒了:“他們怎麼可以這樣,這樣殘害老人嗎!”

  爺爺奶奶終於回家了,但奶奶的香水用完了,爺爺用一塊戰國時期的玉換了一個法國女子的香水,但又被誤為老特務,被一群人拳打腳踢。我大滴大滴的淚水落在書上:“他們這是在幹什麼?爺爺年老體弱,這群年輕人,憑什麼欺負老人!”我也被爺爺為了奶奶而負傷而感到無比。

  年輕人三番五次的打劫藍屋,又一次把爺爺的腿打斷了,把奶奶的結婚禮物蜻蜓眼項鍊搶走了,把杏樹糟蹋了。之後,爺爺告別了這個充滿不公的世界。奶奶被一群人不由分說的拉走,讓一個理髮師為奶奶剃了一個“陰陽頭”準備拉上街遊鬥,但奶奶被一個好心人放了,回到家,選擇安詳的離世,從容優雅。

  兩位無辜的老人被你們活活逼死,這些人真是禽獸不如,我不禁大罵起來。“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至今都在宣傳,繼承發揚“尊老”精神。這些人真是可惡、可恨,應該對他們進行歷史的判決!

  此時,我的眼淚又流了下來,奶奶的命運讓人悲傷,使人可憐,難道她是外國人,有罪嗎?爺爺奶奶的去世,象徵著社會的混亂,道德的喪失,公平的缺失,沒有是非之分,只有混亂的思想與秩序,最終受傷害的反而是善良無辜的百姓。

  我看了這本書,即被他們一家,苦難中尋找快樂,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又被當時社會的不公而憤怒。我希望世界是公正、合法的,有是非之分,我也希望我們能與外國人友好相處,與世和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