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谷老

藥材名稱:王不留行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禁宮花、剪金花(《日華子本草》),金盞銀臺(《綱目》),留行子、麥藍子(《甘泉縣誌》)。

基源:為石竹科麥藍菜屬植物麥藍菜的種子。麥藍菜屬全世界4種,中國產1種。

原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V.pyramidata Medic.),又名王母牛(山東)、大麥牛(江蘇)。

歷史:王不留行(《別錄》)列為上品,麥藍菜之名見於(《救荒本草》),描述與本種相近。(《綱目》)載:“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稜,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鬆實,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即為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70cm,全株無毛。葉對生,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6(~9)cm,寬1.5~2.5cm、無柄,粉綠色。花兩性,聚傘花序有多數花;花梗長1~4cm;萼筒長1~1.5cm,具5條寬綠色脈、並稍具5稜,花後基部稍膨大,頂端明顯狹窄;花瓣5,粉紅色,倒卵形,先端具不整齊小齒、基具長爪;雄蕊10;子房長卵形,花柱2。蒴果卵形,有4齒裂,包於宿存萼內。種子多數,暗黑色,球形,有明顯粒狀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645頁.圖129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路旁、田埂邊和丘陵地帶,尤以麥田中生長最多。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廣佈全中國。歐洲和亞洲溫帶其它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氣候溫暖地區的一般農田均可種植,怕澇。用種子繁殖。春播在3月上旬,秋播於9~10月,按行距23~26cm開淺溝條播或撒播,播後覆土鎮壓,保持土壤溼潤。每畝用種量1kg。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保持13~17cm株距。生長期間需勤除雜草,用稀人畜糞水追施1~2次。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可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殺。

採集:4~6月採收(東北地區在秋季),割取全草,晒乾,使果實自然開裂,然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晒乾。藥材主產於河北、黑龍江、遼寧、山東、山西、湖北。

鑑別

性狀:種子圓球形,直徑1.5~2mm;表面黑色,少數紅棕色,略有光澤,放大鏡下可見密佈細小疣狀突起,有淺色圓點狀的種臍及1條淺溝。質堅硬,難破碎,用水浸軟,除去種皮,可見白色胚乳,胚彎曲成環狀,子葉2片,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者為佳。

顯微 種子橫切面:種皮由數列含棕色物的細胞組成,表面觀壁波狀彎曲,連珠狀增厚。子葉及胚根位於種子的兩側,胚乳佔橫切面的大部分,細胞中含細小糊粉粒及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135) 粉末:淡灰褐色。種皮表皮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50~120μm,垂周壁增厚,星角狀或深波狀彎曲。種皮內表皮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方形、類長形或多角形,垂周壁呈緊密的連珠狀增厚,表面可見網狀增厚紋理。胚乳細胞多角形、類方形,胞腔內充滿澱粉粒及糊粉粒。子葉細胞含脂肪油滴。

理化:取樣品粉末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銨鹼化,用氯仿提取,氯仿液濃縮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1∶1)為展開劑,展距13cm,噴以碘化鉍鉀試液顯色,可見4個橙色的生物鹼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55)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方法有淨制和炒制。 ①王不留行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②炒王不留行取淨王不留行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大多數爆裂成白花時,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皁甙,有王不留行皁甙(Vacsegoside),水解後得王不留行次皁甙(Vaccaroside)及D-葡萄糖,進一步水解後得絲石竹皁甙元(Gypsogenin)即棉根皁甙元和β-D-葡萄糖醛酸,還含王不留行黃酮甙即異肥皂草甙(Isosaponarin)、蛋白質、脂肪、澱粉,預試還含生物鹼和香豆素類化合物[1,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11 。


[2]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