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地風

藥材名稱:獼猴桃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藤梨、木子、獼猴梨(《開寶本草》),羊桃(《醫心方》),陽桃(《日用本草》),毛葉獼猴桃(《經濟植物手冊》),大紅袍(《貴州民間方藥集》),大零核、猴子梨(《福建民間草藥》),楊桃(《江西草藥》),繩梨、金梨、野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山洋桃(《貴州草藥》),狐狸桃(江西《草藥手冊》),毛慄樹、白毛桃(《雲南中草藥選》)。

基源:為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中華獼猴桃的果實。

原植物: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歷史:首載於《開寶本草》、《本草衍義》。李時珍記載:“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生山谷中。藤著樹生,葉圓有毛,其實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皮堪作紙。”《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李時珍解:羊桃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似

麻而團。此正是獼猴桃。”上述形態與現中華獼猴桃均符合,確為本種。已收載《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大型落葉藤本,長達10m,幼枝及葉柄被灰白色茸毛或褐色長硬毛,老枝無毛或留有斷損殘毛,具淺色皮孔、長圓形,髓白色,片狀。單葉互生,紙質,葉柄長3~6cm;葉片倒闊卵形至橢圓形,長6~8cm,寬7~8cm,頂端截平形,中間凹入或具突尖,基部鈍圓形、截平形至淺心形。聚傘花序腋生,具1~3花,花梗長8~20mm,連同萼片兩面均密被黃褐色綿毛狀絨毛,苞片小,卵形至鑽形,長約1mm,被灰白色絲狀絨毛或黃褐色茸毛;萼片通常5,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兩面密披黃褐色絨毛;花瓣5,初放時乳白色,後淡黃色,闊倒卵形,基部有短距;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花葯黃色;子房上位,球形,徑6~7mm,密被金黃色絨毛。漿果卵形至近球形,被茸毛,成熟時禿淨,具小而多的淡褐色斑點。花期4月中旬~5月中下旬;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38頁.圖340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2200m低山區的山坡,林緣或灌叢中,喜歡腐殖質豐富、排水良好的土壤;分佈於陝西(秦嶺和大巴山區)、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西南等省區。

生藥

栽培:中華獼猴桃適生於溫暖溼潤氣候,不耐霜凍。幼齡植株能耐陰,開花結實後應有足夠的陽光。土壤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腐殖質土和沖積土。多用扦插繁殖,在初冬落葉後或萌芽前進行,選擇健壯的一年生枝,剪成長10~15cm插穗,留3~4節,2~3個芽,切口平整。扦插時需將插穗基部浸入500ppm吲哚乙酸或萘乙酸溶液中1~5秒鐘,然後按株距10cm扦插,深度為插穗長度的2/3。插後即澆透水,注意床內溼度和溫度。成活後的扦插苗需儘早移栽,按株距1~1.4m挖穴栽種。亦可用種子和壓條繁殖。生長期間應設支柱,以利攀援生長;每年施肥3~4次,分別於春、夏、秋、冬季追施;夏、冬季進行修剪,去掉老枯枝,並適時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溼潤。

化學性質

果實含糖、蛋白質、類脂、維生素C、硫胺素,獼猴桃鹼(Actinidine)[1]。每100g可食用部分含糖11g,蛋白1.6g,類脂0.3g,Vc300mg,硫胺素0.007mg,S25.5mg,P42.2mg,Cl26.1mg,Na3.3mg,K320mg,Mg19.7mg,Ca56.1mg,Fe1.6mg,類胡蘿蔔素0.035mg[2]。果實中尚含鞣花酸[3]及β半乳糖酶[4]。

植物部分含槲皮素、山柰酚、(-)-表兒茶酚及其二聚物三聚物、( -)-表阿夫兒茶素[(-)-Epiafzatechin]、咖啡鹼(Caffeine)和對香豆酸等。種子含油22%~24%,蛋白質15%~16%。花含揮發油[1]。

花的揮發性成分有32種羰基化合物,24種醇,23種碳氫化合物,6種酯,一種酸及兩種其他化合物[5]。果實含槲皮素3-O-鼠李糖甙1.0~2.8mg/kg,含芸香甙0.6~1.2mg/kg[6]。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69。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90。


[3] CA 1990∶113∶96343q。


[4] CA 1990;113∶111334h。


[5] CA 1990;113∶227965u。


[6] CA 1990;113∶22981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