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通皮

藥材名稱:銀箔

名稱出處:《本草蒙筌》

概況

異名:銀薄(《藥性論》),銀頁(《太平聖惠方》)。

基源:銀箔為自然元素類銅族礦物。

原礦物:一般由自然銀Argentum Natura或銀礦石中提煉的銀所錘成的菲薄片。

歷史:銀箔記載的文獻是明朝《本草蒙筌》。唐朝蘇恭謂:“方家用銀屑,取見成銀箔,……。”唐朝李珣曰:“銀箔堅骨,鎮心明目,……入丸散用。”由此均表明了早在唐朝已知用銀箔入藥了。明朝李時珍認為:“入藥只用銀箔易細,若用水銀、鹽消制者,反有毒矣。”還指出:“又有錫箔可偽,宜辨之。”當時就發現偽品錫箔。

形態:自然銀屬於等軸晶系。單體呈八面體或六方晶體,但極少見。通常多以粒狀、塊狀、樹枝狀、不規則薄片狀、絲狀等集合體產出。銀白色,但表面常常呈現灰黑的錆色。條痕銀白色。金屬光澤。不透明。硬度2.5。具延展性。無解理。斷口鋸齒狀。密度10~11g/cm3。有良好的傳熱及導電性。

產狀:自然銀產於中、低溫熱液礦床。它呈顯微粒狀分佈於鉛鋅熱液礦床硫化物中。此外含有機質方解石脈內常有自然銀的富集,其成分中往往含有汞。硫化物礦床氧化帶亦有存在。

產地 銀箔主產於江蘇省南京,福建、浙江亦產。

生藥

鑑別

性狀:銀箔通常呈正方形薄片狀。長寬為93.3mm2或80mm2,夾於面積相同的薄紙層中。亮銀白色。表面平坦,但具微細皺紋。金屬光澤,不透明。質菲薄,易漂浮,並易皺摺而破裂。氣、味皆無。以張完整、色雪白、菲薄者為佳。

理化:①取銀箔1小片,加硝酸約2ml,振搖,使溶解,溶液無色。 ②取上述溶液,滴加稀鹽酸,即發生白色凝乳狀沉澱;分離,沉澱溶於氨試液,再加鹽酸,沉澱復生成。

加工炮製:製法:取一定重量銀之塊片,外包薄皮(為牛盲腸之外層薄膜或烏金紙),用電錘錘擊成菲薄片,再按一定規格大小切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夾於薄紙層中,即得。銀箔可直接入藥。

貯藏:置乾燥容器中儲存。

化學性質

自然銀成分中常含1%~2%金(Au),偶而當Au的含量達10%~20%時稱金銀礦(Ag,Au)。另外,尚含少量的Hg、Sb、Bi、Cu、As、Fe、Zn。

參考文獻

中國礦物藥.地質出版社,19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