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烏桕

藥材名稱:鱖魚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鱖豚,水豚(《日華子本草》),石桂魚(《開寶本草》),罽魚(《綱目》),錦鱗魚(《東醫寶鑑》),桂魚(《本草求真》),鯚魚(《隨息居飲食譜》),鰲花魚、母豬殼(《中國動物圖譜·魚類》)。

基源:為鮨科鱖屬動物鱖魚,藥用其肉。

原動物:鱖魚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又名翹嘴鱖魚(《中藥大辭典》)。

形態:體側扁,呈紡錘形,背部隆起。體長一般250mm左右。頭大,略傾斜,下頜向前突出。上下頜、鋤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其中上下頜的齒擴大成犬齒狀。前鰓蓋骨後緣成鋸齒狀,有4~5個大棘,鰓蓋骨後部有2個棘。鱗細小,側線彎曲,側線鱗

。背鰭X Ⅰ Ⅰ 13~15,前部12根為硬棘;腹鰭17,位近胸部;臂鰭Ⅲ9~11;胸鰭、臀鰭、尾鰭均為圓形。體色棕黃,腹部灰白,自吻端通過眼部至背鰭前部,有一黑色條紋;第6~7背棘下通常有一暗棕色的縱帶;體側具有許多不規則的斑塊和斑點,各奇鰭上有棕色斑點連成帶狀。(圖見《中藥大辭典》.2730頁.5723條圖)

生境與分佈:冬季不大活動,喜在湖水深處越冬。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都有側臥在湖底下陷處的習慣。為典型的肉食魚,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常見的食物為鯽魚、

魚、鰟皺、銀鮈等,其次為蝦類。分佈極為廣泛,除青藏高原外,中國湖泊中皆產之,南起廣東,北至黑龍江、長江、黃河以及通江、湖泊均盛產。

化學性質

每100g肉含水分 77g、蛋白質 18.5g、脂肪 3.5g、灰分 1.1g;Ca 79mg、P 143mg、Fe 0.7mg、硫胺素 0.01mg、核黃素 0.01mg及尼克酸1.9mg。

參考文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食物成分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