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

藥材名稱:牛奶漿根

名稱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概況

異名:野枇杷、大葉牛奶子、毛天仙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大號牛奶仔(《福建民間草藥》),牛奶仔(《福建中草藥》),牛乳茶(《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天仙果的根。

原植物:天仙果Ficus erecta Thunb.(Ficus beecheyana Hook.et Arn.)

歷史:本品始載於《綱目》,附於無花果之附錄內。謂:“天仙果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熟,其味至甘”。所指即本種。

形態: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7m;樹皮灰褐色,小枝紅褐色,密生微硬毛。葉互生,葉柄長1~4cm,密被灰白色短硬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淺褐色,早落;葉紙質,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菱狀長圓形,長6.5~20cm,寬3.5~10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或上半部偶有疏齒;上面深綠色,疏生短粗毛,下面淡綠色,近無毛;基脈3出,側脈5~7對。雌雄異株;雄花和癭花同生於一榕果中,雄花有梗或近無梗,雄蕊2~3枚,花被片3或2~4,橢圓形至披針形,癭花近無梗或有短梗,花被片3~5,披針形,被毛,花柱側生而短,柱頭2裂;雌花花被片4~6,寬匙形。榕果單生葉腋,具梗,球形或梨形,直徑1.2~2cm,幼時被柔毛,頂生苞片射出,基生苞片3,卵狀三角形,成熟時黃紅色至紫黑色,頂部有臍狀突起。花果期5~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90頁,圖98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或溝、溪邊。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日本、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隨時可採,挖取後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洗淨,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藥性

性味:甘、辛,溫。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溫。” ②《閩東本草》:“溫,甘、淡。”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溫,甘、微辛。”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

功效:健脾益氣,祛風除溼,活血。

主治:勞倦乏力,食少,乳難,月經不調,脾虛白帶,脫肛,風溼性關節炎。 ①《福建民間草藥》:“行氣活血,祛風解毒。治風溼關節疼痛,跌打損傷。” ②《閩東本草》:“補中益氣,健脾化溼,強筋壯骨,消腫,活血解毒。治中氣虛弱,氣血衰微,四肢痠軟,筋骨不利,經閉,乳汁不通。”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補腰腎,強筋骨,祛風除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福建中草藥》:“治脫肛:天仙果根30g,勾兒茶根、金毛狗脊根各21g,地菍根24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催乳:牛奶漿根3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脾虛,月經不調,白帶:天仙果根60g。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跌打損傷:天仙果根60~90g,或加盤柱南五味子根30g。水煎調酒服。”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頭風疼痛,小兒發育緩慢:天仙果鮮根30~60g,水煎服。”

食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脫力勞傷,氣虛腎虧腰痛:牛奶漿根30g,水煎服;或加扶芳藤、雞矢藤各30g,豬腳爪燉服,吃湯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