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巴參

藥材名稱:化橘紅

名稱出處:《識藥辨微》

概況

異名:化州陳皮(《本草從新》),化州桔紅(《嶺南雜記》),桔紅(粵語),化州抽(《中國藥典》)。

基源:為芸香科柑桔屬植物柚的一個栽培品種化桔紅的果皮。柑桔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16種、3變種。

原植物:化桔紅Citrus grandis Osbeck cv.Huajihong(Citrus grandis var.tomentosa Hort.)

歷史:本品始見於《本草從新》,謂:“化州陳皮,消炎甚靈……此物真者極少,無非柚皮而已。”此後《嶺南雜記》、《嶺地隨筆》、《綱目拾遺》、《化州桔紅記》等雖都有記述,但其原植物是柑還是桔一直不甚明確。20世紀50年代初期,經左大勳.賀善安實地調查研究,始弄清化州桔紅為柚類的一個栽培品種,當時訂名為Ciirus grandis Osbeck var,tomentosa Hoct.《中國藥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及《中藥大辭典》等有關書籍均予以採用。根處現行國際命名法規,以改為Citrus grandis Osbeck cv.Huaiihong為宜。化桔紅過去由於栽培不多,多為抽皮冒充,真正的化桔紅皮,一般七角對摺,徑14~15cm,厚約2mm,較柚皮略小,油潤,上面綠褐色,為毛茸遮蓋,白皮層薄,淺棕色,極芳香。另有一種化桔紅果,利用落果晒乾,捏成“日”字形,綠褐色,密被白色毛茸,較皮更芳香。五十年代以後,化州等地大面積發展,基本能滿足國內外需要。

形態:常綠小喬木,一般高3~35m。枝幹直立強勁,枝條粗壯,嫩枝被濃密柔毛,具小針刺。葉互生,單生複葉,葉片長橢圓形,長8~9cm,寬3.3~5cm,葉質肥厚柔軟,先端鈍尖,基部圓鈍,上面深綠色,下面綠黃色,兩面主脈均被柔毛;葉柄長1.2~2.5cm,翼葉心形,寬1.2~1.9cm,兩面主脈亦被柔毛。花兩性,單生或為總狀花序生於葉腋,花序梗、花梗密披白色柔毛;花白色,極芳香;萼片黃綠色,被柔毛,5裂,分裂不整齊;花瓣大,橢圓形,長2~2.5cm,寬2~2.1cm;子房密被柔毛。果實梨形或圓形,成熟果實檸檬黃色,(作為化桔紅皮,多在6月未熟前採收加工)。果面油胞凸出或平生,大而明顯,未熟果綠色,被濃密的白色柔毛,成熟後,漸漸脫落,幼果花柱常殘留頂,故有“風尾桔紅”之稱;萼片嵌入,5裂,上被柔毛;果皮與果肉不易剝離,皮厚1.9cm,白皮層約為黃皮層的4/5,瓤囊14~16瓣,亦有17瓣的,味極酸,不堪食用,中心柱充實。每果種子約80粒以上,半數不充實,頂端有網狀稜肋,基部扁平,單胚;子葉白色。花期3月中下旬,5月下旬開始採摘幼果加工。(圖見《中草藥學》.圖437.438)

生境與分佈:全系栽培,主產於廣東(化州、廉江)、廣西(玉林)。

生藥

採集:7~8月摘取未成熟的果實,投入沸水燙後即撈出,將果皮割成5~7瓣,剝下外層果皮,修去部分白色中果皮,晒乾或焙乾,再用水潤透,對摺,以木板壓平,焙乾。藥材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

性狀:光橘紅(柚)呈5~7角星狀,五爪橘紅和六爪橘紅先端向內摺疊,七角星狀者多對摺,直徑10~30cm,厚1.5~6.5mm;外表綠色或綠黃色,密佈圓形油點,內表面淡黃白色,具點狀或短線狀突起(維管束)。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外緣有不規則的油點,內側略海綿狀。氣香、味苦、微澀,毛橘紅(化州柚)多對摺成七角形,外表綠色,有短柔毛。以片薄均勻、氣味濃厚者為佳。

顯徽 粉末:灰棕色,氣芳香,味微苦、辣。 ①中果皮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壁大多不均勻增厚,厚2~5μm,偶有略呈連珠狀。 ②外果皮表皮細胞斷面呈類方形,角質層厚5~9μm;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5~14μm,壁薄;氣孔微凹陷,直徑11~28μm,副衛細胞5~8個。 ③非腺毛單細胞,一般170~290μm,直徑14~35μm,壁厚4~10μm,內壁欠平整,有的具細密疣狀突起,也有壁疣集中於先端,胞腔具1~10菲薄橫隔,分隔成多細胞狀。 ④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無色中果皮及淡黃綠色外果皮薄壁組織中,有時一個細胞含數個結晶,直徑5~18μm,長至31μm。另可見棕色塊、油滴及油室碎片。(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241)

理化:取樣品粉末1g,加甲醇5ml,冷浸48小時以上,濾過,濾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為展開劑,展距20cm,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98)

加工炮製:①切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潤透,切絲或塊,晒乾。 ②炒橘紅 取生化橘紅碎塊,炒至具焦斑。 ③蜜橘紅 取煉蜜兌水適量,再將橘紅碎塊倒入,拌勻,待炒成微黃色時,取出晾乾。每化橘紅100kg,用蜂蜜18.75k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外層果皮主要含甙類及揮發油。甙類有:柚皮甙(Naringin)、野漆樹甙(Rhoifolin)、枳屬甙(Poncirin)和新橙皮甙(Neohespridin)[1]。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枸櫞醛(citral)、牻牛兒醇(Geraniol,香葉醇)、芳樟醇(Lnalool)、鄰氨基苯甲酸甲酯(Methylanthranilate),尚含環氧丁香烯(Caryophylleneoxide)、環氧芳樟醇、己烯醇(C1s-3-hexenol)、杜鬆烯(Cadinene)、二戊烯(Dipentene)、薴烯(Limonene)、辛醇、辛醛、癸醛、葡萄柚內酯(Aurapte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水蘇鹼(Stachydrme)、番茄紅素(Lycopene)、甘氨酸、腐胺(Putrescme)、焦兒茶酚(Pyrocatech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及二十九烷等[2]。

其中主要成分柚皮甙,有消炎鎮痛作用[3]。柚皮甙的含量與果實成熟程度有關。果實越幼小,含柚皮甙量越高(可高達30%),果實越成熟,含量越低[1]。種子含黃柏酮(obacunone)[4]。

參考文獻

[1]中草藥 1990;21(5):15 。


[2]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522 。


[3]中藥材 1989;12(9):35 。


[4]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