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寒水石

藥材名稱:天胡荽

名稱出處:《千金方》

概況

異名:石胡荽(《綱目》、《四聲本草》),破銅錢(《植物名實圖考》),鵝不食草(《食性本草》),滿天星(《草木便方》),遍地錦、地錢草(《福建中草藥》),過路蜈蚣(江西、福建)。

基源:為傘形科天胡荽屬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原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

歷史:《綱目》載石胡荽,釋名天胡荽。李時珍引孫思邈《千金方》雲:“一種小草生近水渠中溼狀,狀類胡荽,名天胡荽”。另《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積雪草,其中一種葉有鋸齒名破銅錢的與本種極似。

形態:多年生匍匐狀草本,全草有香味。莖細長成片平鋪於地上,單葉互生,葉柄長0.5~8cm,無葉鞘,有膜質半圓形的小托葉;葉片圓形或腎圓形,直徑0.5~2.5cm,掌狀淺裂,具5~7裂片,裂片較寬而短,上面無毛或疏生柔毛,下面通常有柔毛。傘形花序與葉對生,單生於節上;花序梗纖細,長0.5~35cm,短於葉柄;小總苞片4~10,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1.5mm,膜質,有黃色透明腺點;小傘形花序有花5~18,無花柄或有極短的柄,花瓣卵形,長約1.2mm,綠白色,有腺點;無萼齒,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柱長0.6~1mm。雙懸果近圓形,長1~15mm,寬1.2~2mm,兩側壓扁,中稜在果熟時極為隆起,幼時表面草黃色,成熟時有紫色斑點。花期4~5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1分冊.16頁.圖版2:4-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0~3000m的地方,通常生長在潮溼的草地、溝邊、路旁以及農村房前屋後牆腳下。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朝鮮、日本、東南亞至印度都有分佈。

四川地區也有以破銅錢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ex Shan(參見“江西金錢草”條)和腎葉天胡荽Hydrocotyle wilfordi Maxim.與本品同等入藥。腎葉天胡荽葉片較大,圓形或圓腎形,長15~3.5cm,寬2~7cm,葉下面疏生短刺毛,花序梗等於或長於葉柄,與天胡荽有區別。(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1冊.25頁圖版7:1-5)生於海拔350~1400m的陰溼山谷、田野、溝邊等處。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越南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間採收全草,洗淨,晒乾。藥材產於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鑑別:根呈細圓柱形,外表淡黃或灰黃色。莖細長而匍匐。葉圓形或腎形,直徑5~35mm,不分裂或有5~7裂片,邊緣有鈍齒,葉柄長5mm,傘形花序與葉對生,傘梗長5~30mm,總苞片4~10,倒披針形,每傘形花序有花10~15朵;萼齒缺乏,花瓣白色,雙懸果略呈心形,分生果側面扁平,光滑或中稜略銳,次稜不顯。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黃酮、酚類、氨基酸、揮發油、香豆素[1],豆甾醇(Stigmasterol)[2]和上-芝麻素[3]。 黃酮成分為槲皮素、金絲桃甙(Quercetin-3-galactoside)、異鼠李素(Issorhamnetin)和槲皮素-3-β-D-(6′-咖啡醯半乳糖甙)〔Quercetin-3-O-β-D(6″-Caffeoylgalactoside)〕[4]。

參考文獻

[1]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8 。


[2] Indian J Chem 1975;13(1):97 。


[2] Planta Med 1987;53(2):228 。


[4] Phytochemistry 1982;21(8):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