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絲苦苣苔

藥材名稱:布狗尾

名稱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概況

異名:七狗尾(《嶺南採藥錄》),長穗狸尾草、兔狗尾、貓公樹(廣東)。

基源:為豆科狸尾豆屬植物貓尾草的全株。狸尾豆屬全世界約35種,中國約8種。

原植物:貓尾草Uraria crinita(L.)Desv,ex DC.[Hedysarum crinitum L.;Uraria crinita var.macrostachya Wall.;Doosia crinita Roxb;Urana macrostachya(Will.)Schindo],又名兔尾草(《臺灣植物誌》),土狗尾、牛春花(廣東),貓尾射(海南)。

形態:直立亞灌木,高1~1.5m,莖多分枝,被短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基生葉為單葉,莖下部葉多為3小葉,上部5(~7)小葉,近革質,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15cm,寬2~7cm,先端急尖,具小刺尖,上面無毛,下面疏被柔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0.6~1cm;小托葉針刺狀,宿存。總狀花序頂生,呈穗狀,長可達30cm(近似貓狗尾)。總花梗短,與花序軸均密被長柔毛及鉤狀毛;苞片棕褐色,廣卵狀披針形,具長緣毛,下部苞片宿存;花梗長3~4mm,結果時可達1.5cm,彎弓狀,被毛;花萼淺杯狀,5裂,長5~6mm,被長柔毛;花冠紫色,長6~9mm;子房無柄,略被毛。莢果2~4節,包被於花萼內。種子深褐色,近長圓形。花果期6~11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278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溝、路旁草叢間。分佈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及雲南。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南至澳大利亞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季採收,洗淨,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藥性

性味:《嶺南草藥志》:“淡,涼。”

功效:止血,解熱,殺蟲。

主治:吐血,尿血,絲蟲病,瘧疾。 ①《嶺南採藥錄》:“清熱消滯,理咳嗽,水煎服。” ②《嶺南草藥志》:“解熱,殺蟲。治絲蟲病,瘧疾。” ③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吐血,咯血,尿血,刀傷出血,小兒疳積,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0g。

使用注意:《嶺南草藥志》:“孕婦禁用。”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嶺南草藥志》:“治絲蟲病:布狗尾60g,水煎衝酒少許1次服。連服10天。” ②《嶺南草藥志》:“治瘧疾:布狗尾60~90g,煎水和白糖少許沖服,日1次,連服數天。孕婦禁用。” ③《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外傷出血,布狗尾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