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管理資訊系統

[拼音]:Zhongguo malei zuowu zaipeishi

[英文]:history of stem-fiber crop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國古代種植的麻類作物,主要是大麻和苧麻;檾麻、黃麻和亞麻居次要地位。大麻、白葉種苧麻(又稱中國苧麻)和檾麻原產中國。大麻至今還被一些國家稱為“漢麻”或“中國麻”,而苧麻則被稱為“中國草”或“南京麻”。

起源和傳佈

中國利用和種植麻類作物的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有紡織麻類纖維用的石制或陶製紡錘、紡輪等。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苧麻織物的實物,證明中國利用和種植麻類,至少已有四五千年之久。甘肅永靖縣大何莊和秦魏家出土的陶器上還有麻織物的印紋和印痕,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陝西涇陽高家堡早周遺址等處也出土有大麻織物的實物。

從文字記載看,金文中有“麻”字,作“

”。這時的“麻”係指大麻。直到三國之前,“麻”一直是大麻的專名,以後才成為麻類的共名。在《詩經·陳風》中也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和“東門之池,可以漚紵”等句,其中的麻指大麻,紵指苧麻。其他如《尚書》、《禮記》、《周禮》等古籍中,也有不少關於大麻和苧麻的記載,都說明中國種麻的久遠歷史。

檾麻古稱“檾”或“”。《詩經·衛風》“衣錦褧衣”句中的“褧”字,據後漢許慎和唐代陸德明等解釋,即指“”,反映檾麻的利用和種植至少已有2500年的歷史。亞麻在古代曾稱“鵶麻”,黃麻稱為“絡麻”或“綠麻”,有關這兩種麻的早期記載見於北宋《圖經本草》,說明在中國的種植至少也已有1000年左右。大麻大約在公元前由中國經中亞傳到歐洲。苧麻在18世紀也已傳到歐洲。

產區的擴充套件

先秦時期,大麻和苧麻主要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據《尚書·禹貢》記載,當時全國九州的青、豫二州產枲(大麻),揚、豫二州產紵(苧麻),均作貢品。自漢至宋,大麻和苧麻的生產均有很大發展。大麻仍以黃河流域為主要產區,但南方也有推廣。漢代在今四川和海南島、南朝宋在國內曾推廣種植大麻。到唐代,大麻在長江流域發展很快,在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已廣泛種植,成為另一重要大麻產區。此外,雲南和東北部分地區也有大麻種植,當時渤海國顯州的大麻布就較有名。至宋元時期,大麻在南方漸趨減少。至於苧麻,漢代在今陝西、河南等地較多,今海南島和湖南、四川等地也有分佈。至遲在三國時,今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苧麻已有很大發展,一般能夠一年三收。自唐開始,南方逐漸成為苧麻的主要產地。以苧麻為貢品的也主要在南方。宋元時期,苧麻在北方有一定減縮,但在南方沿海地區則有較大發展,形成北麻(大麻)南苧的一般趨勢。宋末元初,棉花生產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發展,麻類作物的發展因此受到很大影響。但明清時期仍對麻類的生產有所提倡,清代在江西、湖南等地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苧麻產區。

檾麻、亞麻和黃麻在古代麻類作物中比重都較小,檾麻和亞麻主要在北方種植,黃麻則主要分佈在南方。總的是分佈不廣,處於零星種植狀態。

用途的多樣化

中國古代主要是利用麻的纖維織布,麻布是棉布普及前一般人民最主要的衣著原料。麻纖維還很早就被用作造紙原料,1957年曾在西安灞橋西漢早期墓葬中發現一片麻纖維製成的殘紙,說明在東漢蔡倫以前,可能已知用麻纖維造紙。此外,麻纖維還被用來製作毯被、雨衣、麻鞋等。麻類作物的某些部分在古代也作食用。漢以前曾把大麻子列為五穀之一。明、清時苧麻的根和檾麻子都是救荒食物。一些麻類作物的種子常被用作飼料和肥料,榨油供食用或作塗料、燃料。大麻的子和花、苧麻的根和葉、亞麻子和黃麻葉還都可供藥用。

栽培技術

中國古代在大麻和苧麻的栽培技術方面,都有豐富經驗。《管子·地員》篇中提出“赤壚”和“五沃之土”適宜種麻,說明至遲在戰國時期已對適宜大麻生長的土壤有所認識。大麻是雌雄異株植物,古時雄麻稱侅,雌麻稱苴;雄麻以利用麻莖纖維為目的,雌麻以收子為目的,二者的栽培技術各不相同。《呂氏春秋》“審時”、“任地”兩篇中都提到種麻,但未指明是纖維用還是子實用。西漢《氾勝之書》中則已明確指出:“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晚則皮不堅。寧失於早,不失於晚。”東漢《四民月令》提到“二三月可種苴麻”,“夏至先後各五日,可種牡麻(即雄麻)”。到北魏時《齊民要術》已將纖維麻和子實麻分開敘述;明確指出苴麻宜早播,但麻不宜早播,二者收穫都在“穗勃、勃如灰”之後即開花盛期進行,可獲得最好的纖維和較高的產量。至於麻田的間作、套種一般指苴麻田。大麻的食用和衣著用在古代都同樣重要,以後隨著芝麻、花生等的擴種,食用大麻日益減少。而衣著用大麻也因棉花的擴種,逐漸轉為造紙等原料。

苧麻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繁殖方法,據明代《農政全書》的記載已知二法各有利弊,各有所用。無性繁殖有分根、分株和壓條3種方法,19世紀末已注意到苧麻種根的選擇,分株和壓條最早見於《農桑輯要》。《三農紀》更明確指出“苧已盛時,宜於周圍掘取新科移栽,則本科長茂”,說明採取分株的目的,除為繁殖外,也為使本株繁盛。《農政全書》稱“今年壓條,來年成苧”,說明古代採用壓條法,是為了快速繁殖。當時常把這 3種方法綜合運用於老苧園的更新和新苧的繁殖。為了保護麻蔸安全越冬,古代多用糞肥壅蓋,以防凍、施肥。用來培壅的肥料有牛馬糞、糠秕、灰、塘泥、廄泥、雜草和破草蓆等。關於苧麻的收穫,《士農必用》指出“收苧作種,須頭苧方佳”,已認識到頭苧養分完全集中在母株上,可使子實的生長更為良好。麻皮的收穫方法則因不同的繁殖方法而異。用種子繁殖的,據《群芳譜》說“子種者三四年之後,方堪一刈,切忌太早”。無性繁殖的,據《種苧麻法》說“本年春新栽(分根)之麻,至五月間,僅長尺許,宜盡行砍伐,至秋始可剝”,說明要比有性繁殖的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