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蔘
[拼音]:shadingyu
[英文]:sardine
硬骨魚綱鯡形目(Clupeiformes)鯡科 (Clupeidae)中沙丁魚屬(Sardina)小沙丁魚屬(Sardinella)和擬沙丁魚屬 (Sardinops)魚類的統稱。世界重要海洋經濟魚類。
形態
體延長、側扁。腹部具稜鱗。體被圓鱗,無側線。沙丁魚屬和擬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有顯著和不顯著的放射形隆起線,而在小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則無隆起線,但在肩帶前方具兩個皮質突起。
種類和分佈
沙丁魚屬僅沙丁魚 (Sardina pilchardus)1種,又分成歐洲沙丁魚(S.pilchardus pilchardus,主要分佈於歐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和地中海沙丁魚(S.pilchardus sardina,主要分佈於地中海)2個亞種。擬沙丁魚屬共有5種,即:遠東擬沙丁魚(圖1)(Sardinopsmelanosticta,分佈於日本本州東部、九州西南部、日本海和對馬海峽,在黃海北部有時也可捕到)、 加州擬沙丁魚(S.coerulea,產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和加拿大西部)、 南美擬沙丁魚(S.sagax,產於南美洲的智利和祕魯沿海)、 澳洲擬沙丁魚(S.neopilchardus,產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和南非擬沙丁魚(S.ocellata,分佈於非洲南部、安哥拉和奈米比亞等地沿海)。小沙丁魚屬種類最多,共有20餘種,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區的就有16種,如長頭小沙丁魚(Sardinella longiceps)、金色小沙丁魚(S. aurita)(圖2)、鱗小沙丁魚(S.fimbriata)等;太平洋東部有3種,即艮帶小沙丁魚(S.stolifera)、巴拿馬小沙丁魚(S.thrissina)和大眼小沙丁魚 S.macrophthalmus);大西洋西部也有3種,即金色小沙丁魚、巴西小沙丁魚(S.brasiliensis)和百慕大小沙丁魚(S.pinnula);大西洋東部有4種,即金色小沙丁魚、馬德拉小沙丁魚(S.maderensis)、厄巴小沙丁魚(S.ebα)和喀麥隆小沙丁魚(S.cameronensis)。中國沙丁魚類主要為小沙丁魚屬約10餘種,以金色小沙丁魚和裘氏小沙丁魚 (S.jussieu)產量較高。
生物學特性
沙丁魚為近海暖水性魚類,一般不見於外海和大洋。它們游泳迅速,通常棲息於中上層,但秋、冬季表層水溫較低時則棲息於較深海區。多數沙丁魚的適溫在20~30℃左右,只有少數種類的適溫較低,如遠東擬沙丁魚的適溫為 8~19℃。沙丁魚主要攝食浮游生物,餌料因魚種、海區和季節而異,成魚和幼魚也有不同。如金色小沙丁魚成魚主要攝食浮游甲殼類(包括橈足類、短尾類幼體、端足類和糠蝦),也攝食矽藻;幼魚除攝食浮游甲殼類幼體外,也食矽藻和甲藻類。金色小沙丁魚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秋、冬季成魚棲於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溫升高魚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魚孵化後在沿海索餌成長,夏季逐漸隨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層水溫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後魚體已成長至150毫米以上時,由於沿海水溫降低而逐漸轉棲於較深海區。小沙丁魚屬在1齡或2齡開始性成熟,春、夏季為生殖期。懷卵量隨種類和個體大小而有變化,多半在10萬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徑約0.6~0.9毫米,初孵仔魚長約2.3毫米。
遠東擬沙丁魚是沙丁魚中產量最高的魚種。分佈於日本近海,可分為4個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兩個群系較大。遠東擬沙丁魚的產卵場位於日本諸島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匯的海域,但各海區、各群系的資源量及主要產卵場位置時有變化。懷卵量通常為27000~84000粒,產卵適溫12~19℃。生殖在半夜進行。在17.5℃水溫下,受精卵經56小時孵化。孵化期和仔魚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孵化時已死亡70%,到受精後約50餘日(仔魚全長約17毫米)時存活率不到 1‰。仔、稚魚期主要攝食橈足類的無節幼蟲。稚魚至幼魚期逐漸增加植物性餌料(矽藻等),但主要餌料還是浮游動物。在產卵場附近索餌生長的幼魚長大到8釐米以上時於夏、秋季(6~10月)北上進行索餌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漸南下。2齡達到性成熟,體長約212毫米,體重約116克。
捕撈
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魚產量高達1000萬噸以上。中國東南沿海有豐富的沙丁魚類資源,約在400年前已有開發的記載,但生產規模很小。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福建、廣東沿海採用燈光圍網作業以後,產量才大幅度上升。捕撈沙丁魚的漁具有燈光圍網、流刺網、大拉網和定置網等,有時也用拖網捕撈。
利用
沙丁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脂肪約14%,蛋白質18%,此外還含無機磷和維生素 A、D、E等。味美。歐美及日本等多將沙丁魚制罐。還可用以提煉魚油,供食用、製革、制皁和金屬冶煉等,也可制魚粉和作為捕金槍魚的釣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