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施肥

[拼音]:dachangjunbing

[英文]:colibacillosis

由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一組腸道傳染病,主要為害幼畜。埃希氏菌屬現包括164個O抗原、103個K抗原和75個H抗原, 已知的血清型達數千種,但能致本病的大腸菌常限於特定的幾種血清型。本病遍佈世界各地,可使幼畜和雛禽大批死亡或生長髮育受阻,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臨診上多數表現為腹瀉,少數呈敗血症、腸毒血癥或其他區域性炎症。母源抗體缺乏或不足的幼畜、雛禽最易感染,各種應激因素(如衛生與通風不良、擁齊、潮溼、氣候劇變等)常為誘因。

豬大腸菌病

主要包括下列種類:

(1)仔豬黃痢。見於1周齡內尤其是1~3日齡乳豬,是一種以劇烈水瀉和迅速死亡為特徵的急性大腸菌性腸炎。與本病有關的產腸毒素大腸菌主要有O8、O9、O20、O45、O60、O64、O101、O115、O138、O139、O141、O147、O149和O157等菌型,多能溶解綿羊紅細胞,可產生熱敏腸毒素和熱穩定腸毒素或二者之一;並常伴有能吸附於小腸絨毛上皮的定居因子,如K88、K99、987P和F41等纖毛吸著素。中國許多地區屢有爆發,尤多見於初產母豬的仔豬。同窩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但一般不致波及鄰窩。仔豬初生時無異狀,突然發病,表現精神沉鬱,停止吮乳,不斷瀉出黃色水樣糞便,多於48小時內脫水、昏迷而死。

(2)仔豬白痢。最常見的一種仔豬腸道病。多發生於3周齡左右的仔豬,以瀉腥臭、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狀的糞為臨診特徵。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病癒者生長髮育常受阻。患豬腸道中大腸菌數猛增,但從其腸內分離到的大腸菌菌型很不一致,推測此病是因腸道菌系失調所致。

(3)豬水腫病。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腸毒血癥,以組織水腫與行動障礙為主要特徵。發病率低而死亡率很高。致病菌型常為O8、O45、O138、O139和O141等,多具溶血性並能產生神經毒素。在中國時有報道,往往是生長快、體況健壯的個體突然發病,眼瞼與面部水腫,步態蹣跚,肌肉顫抖與痙攣,叫聲嘶啞,最後倒地昏迷而死。特徵性病變為胃壁和腸繫膜及其淋巴結呈膠樣水腫,胃底與小腸粘膜有瀰漫性出血。

犢牛大腸菌病

又稱犢白痢。主要致病菌型為O78,其次是O8、O9、O20、O101等。只產生熱穩定腸毒素,常帶有K99抗原。多見於大群舍飼犢牛,未吮初乳的1周齡以內的牛犢中多呈敗血症或伴有腹瀉,死亡快。吃過初乳的7~10月齡牛犢其典型症狀為劇烈腹瀉,糞白色,充滿氣泡。

羔羊大腸菌病

多見於牧區大群羔羊,呈地方流行性,可招致巨大損失。1周齡內羔羊多呈腹瀉,2~3周齡者多呈敗血症。菌型以O78為主,還有 O1、O3、O37、O39、O42、O55等。病原特性、症狀與病變大致與犢白痢相似。

駒大腸菌病

主要侵害2~3日齡新生駒。常見致病菌型有O8、O9、O18和O101等。多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臍帶、子宮內感染。病駒嚴重腹瀉,頻頻瀉出白色或灰白色稀糞,混有大量粘液,間有血液。死亡率約為10~20%。

禽大腸菌病

多發生於雞、火雞和鴨,對幼禽可造成嚴重損失。致病菌型常為O1:K1、 O2:K2、 O78:K80等。經蛋殼感染者一部分死於孵化期,一部分雖能出雛,但常在1周內死於臍炎,倖存者卵黃不吸收和生長不良。5~12周齡幼禽可因呼吸道感染而產生氣囊炎、特徵性心包炎和肝周炎。若大腸菌侵入血流和實質器官,則可導致高死亡率的敗血症,或纖維蛋白性漿膜炎,或腸壁、肝和肺的慢性大腸菌性肉芽腫。種鵝常於產蛋前、中期發生卵黃性腹膜炎,受害卵巢出現類似雞白痢樣的病變,嚴重者死亡或影響產蛋量;公鵝則出現陰莖腫大,上附數量和大小不等的黃色膿性或乾酪樣結節。發病群的種蛋孵化時出現大批臭蛋。致病菌型主要有O141:K85、O1:K1等。

一般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症狀與病變即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診斷。確診須作細菌學和血清學檢驗。加強飼養管理、改善廄舍環境衛生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抗菌類藥物對本病療效較好。仔豬黃痢菌苗正在研製或試用中。

參考文章

仔豬大腸菌病的防治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