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木場
[拼音]:taochongbing
[英文]:cestodiasis
由扁形動物門絛蟲綱圓葉目(Cyclophyllidea)和假葉目 (Pseudophyllidea)所屬絛蟲寄生家畜體內所引起的一類蠕蟲病。分佈廣泛,多呈地方性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有些絛蟲幼蟲致病力強,危害大,有的是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在公共衛生上有其重要性。
病原
圓葉目絛蟲為乳白色,呈帶狀,由頭節、頸節和鏈體相連而成。節片數目因蟲體種類不同而異,自幾節到上千節不等,因而它們的體長也可為數毫米至十幾米。頭節細小,多呈球形,上有固著器官(吸盤、吻突、小鉤),藉此吸附於宿主體內消化道。頸節位於頭節後部,為生長新節片之處。頸節後方為鏈體。節片一般矩形,根據生殖器官發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3部分:未成熟節片、成熟節片和孕卵節片。孕卵節片可自動陸續脫落,而頸節可不斷生成新節片補充,依次向後推移。絛蟲外面覆有皮肌囊,囊內含有多種器官,如神經系統、排洩系統和生殖系統等。雌雄同體,每一成熟節片有一組或兩組生殖器官。子宮多呈盲囊狀,生殖孔開口於節片側緣。生殖器官隨節片的逐漸發育而形成,先分化出雄性生殖器官,然後是雌性生殖器官。孕卵節片的子宮內充滿蟲卵,並隨卵的成熟而自動脫落,隨糞便排出,或自動移行出肛門。假葉目絛蟲的長度懸殊更大,由幾毫米至30米左右,頭節一般為雙槽型。蟲體大多分節明顯。生殖孔位於節片中間或側緣。孕卵節片的子宮常為彎曲管狀,子宮口位於腹面。卵通常有蓋。
絛蟲的生活史較複雜,大多需要中間宿主,假葉目的絛蟲還需要有補充宿主。含有六鉤蚴的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後,在其體內發育為幼蟲。幼蟲型別因絛蟲種類而異。圓葉目幼蟲主要為囊尾蚴、似囊尾蚴、多頭蚴和棘球蚴。當其被終末宿主吞食後,變為帶狀蟲體。中間宿主大多為脊椎動物,如胞狀帶絛蟲和細粒棘球絛蟲的中間宿主為豬和牛、羊;也有的是無脊椎動物,如莫尼茨絛蟲的中間宿主為蜘蛛類的地蟎,賴利屬絛蟲的中間宿主為昆蟲類的螞蟻、金龜子、步行蟲等。假葉目絛蟲的第一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類,在宿主體內發育為原尾蚴。當含有原尾蚴的水蚤被第二中間宿主吞食後,就逐漸發育成為實尾蚴,亦稱裂頭蚴。有的實尾蚴必須在魚體內發育,有的可在蛙、蛇及多種哺乳動物體內發育。
中國常見的家畜絛蟲病病原不少。馬屬動物中有:大裸頭絛蟲,頭節大,上有4個吸盤,無吻突無鉤,長約80釐米,主要寄生於小腸;葉狀裸頭絛蟲,頭節小,4個吸盤後方各有1個耳狀物,蟲體長2.5~5釐米,主要寄生於盲腸;侏儒副裸頭絛蟲(Paranoplocephala mamillana),蟲體長僅0.6~5釐米,主要寄生於十二指腸。其中最常發生的是葉狀裸頭絛蟲,尤以大裸頭絛蟲為害最為嚴重。反芻獸的病原以擴充套件莫尼茨絛蟲和貝氏莫尼茨絛蟲的蟲體較大,長約6米。前者主要寄生於羔羊,後者多寄生於犢牛。二者全寄生於小腸,節片內有兩組生殖器官。蓋氏曲子宮絛蟲(Thysaniezia giardi)為中型蟲體,長2米,多寄生於成年反芻獸的小腸,節片含有一組生殖器官。中點無卵黃腺絛蟲(Avitellina centripunctata)長3米,含一組生殖器官。這些絛蟲往往混合感染, 多呈地方性流行,最常見的是莫尼茨屬絛蟲。中國以華北、西北和西南為主要分佈地區。絛蟲的幼蟲對家畜為害也嚴重,主要有胞狀帶絛蟲(Taenia hydatigena)的細頸囊尾蚴、多頭絛蟲的腦多頭蚴和細粒棘球絛蟲的棘球蚴等。此外還有牛肉絛蟲牛囊尾蚴和豬肉絛蟲的豬囊尾蚴,分別寄生於牛和豬的肌肉及其他器官,人食後感染。寄生於雞的小腸的有賴利屬(Raillietina)和戴文屬(Davainea)絛蟲。
症狀和防治
絛蟲在宿主體內奪取大量養料,使宿主一般呈現貧血、消瘦,生長髮育受阻。蟲體的不同為害方式還可引起其他不同症狀,如蟲體分泌或排洩的毒性物質可引起神經症狀;吸盤、鉤或吸溝叮吸於腸壁時可引起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蟲體聚整合團,可堵塞腸管,引起腸套疊、扭轉,甚至使腸破裂導致死亡。
檢查糞便是常用的診斷方法,可發現蟲卵或孕卵節片。確診須結合症狀和流行病學資料分析以及屍體剖檢綜合判斷。可採取綜合性措施防治,如對患畜定期驅蟲,施用藥物氫溴酸檳榔鹼、吡喹酮、硫雙二氯酚、氯硝柳胺(又稱滅絛靈)和中草藥檳榔片、仙鶴草根芽等。控制或消滅中間宿主、糞便發酵處理,以及加強肉品衛生檢驗等是主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