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柄菊

[拼音]:Ershisi Jieqi

古代一組節令的總稱(見農時節令)。即自立春至大寒共二十四個節氣,以表徵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它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創造。作為一部完整的農業氣候歷,在指導中國農業生產上發揮了較大作用,沿用至今。

形成和發展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農業發展初期,由於播種和收穫等農事活動的需要,開始探索農業生產的季節規律,出現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戰國以後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農業生產對季節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漸形成了節氣的概念。春秋時已用土圭測日影定節氣。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隨後逐漸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節氣。定立春為陰曆的正月節(節氣),雨水為正月中(中氣),依此類推。全年共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在天文學上是以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以黃經0°為春分,以下每15°為一節氣,周天為360°而成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上每個月兩個節氣的日期也基本固定。二十四節氣後傳入朝鮮、日本等鄰國。日本在江戶時代(1603~1867)開始採用,並傳至今日。

名稱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所以其名稱和含義基本上反映了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季節和農業氣候特徵(見表)。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氣候

二十四節氣中反映日照長短的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反映溫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霜降、小寒和大寒;同時反映溫、溼度的有白露、寒露;反映降水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和大雪。其餘則是反映自然物候和農業物候的。所以可將二十四節氣看作是一部全年的農業氣候歷。反映日照的二分、二至4個節氣和反映溫度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在全國和一些鄰國基本上都能適用。其餘各節氣則大都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氣候特徵的寫照。如立春、立冬與這一地區日最高氣溫小於 0℃的初終日期吻合;立夏與這一地區候平均氣溫開始達到22℃以上的日期基本相符;霜降與這一地區地面最低溫度0℃的始現日期一致,這些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以外的地區則不適用。其他地區在使用二十四節氣時,常根據當地農業氣候特點,賦以適於當地的內容。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應農業生產的需要而產生,在其形成之初就已應用於生產。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中有按夏至計算始耕日期的記載。東漢《四民月令》中已廣泛用節氣定農時。以後的歷代農書更廣為引用,作為決定農時的根據。元代《王禎農書》中設計了一個《授時指掌活法之圖》,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逐一編排農事,把二十四節氣從農業氣候歷發展為系統的農事歷。隨著農業的發展,各地按節氣編出大量的農諺、歌謠用以指導農業生產,成為中國農業氣象經驗的寶庫。現代農業氣象學興起以後,很多地區將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氣象資料相結合,編制農業氣候歷、農事歷或農事活動表,使古代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相互參照、補充,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

參考文章

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四)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二)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一)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六)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一)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二)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十)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五)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七)保健養生二十四節氣養生經(三)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