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混合機

[拼音]:guoshu he guopin shengchan

[英文]:fruit tree and fruit production

果樹一般指生產食用果實的木本植物。但園藝學上的果樹概念也包括某些食用部分並非果實的樹木和少數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裸子植物銀杏、香榧和松子等的食用部分就不是果實;通常列為果樹的香蕉、菠蘿和草莓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果樹的產品──果實通稱果品,營養豐富,在人類食物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除供鮮食外,也是加工、釀造的重要原料。果樹的栽培技術和經營方法稱為果樹園藝。

分類

全世界已知果樹有2792種,分別隸屬於134科和659屬。 按葉的生長習性分為落葉果樹和常綠果樹兩大類。按栽培的氣候條件分為溫帶果樹、熱帶和亞熱帶果樹。也可按植株生長習性分為喬木果樹、灌木果樹、藤本果樹和多年生草本果樹。現在較為通用的園藝學分類,是根據果實形態結構和利用特點結合栽培要求分為6類:

仁果類

食用部分主要由花托發育而成。植株多數為高大喬木,有中心主枝,分枝有明顯層性。長果枝和中果枝都能結果,而以短果枝結果為主。花芽多為混合芽(既生枝葉又開花的芽)。如蘋果、梨、山楂、木瓜、榲桲等。

核果類

食用部分主要是中果皮和外果皮,內果皮木質化形成硬核,子房1房含2胚珠形成種子。大多為落葉喬木或灌木;中心主枝往往不明顯。花芽多為純花芽,著生在結果枝葉腋。如桃、杏、李、梅、櫻桃、棗等。

漿果類

果實成熟後柔軟多汁並含有多數小形種子。多數為矮小落葉灌木或藤本,少數為喬木、草本。植株進入結果期早,中心主枝不明顯。花芽多為混合芽。果實雖都稱漿果,但在發生和結構上各異,有單果、聚合果、複果或多花果等;大多不耐運輸和貯藏,適於生食,為罐藏加工和釀造的重要原料。如葡萄、獼猴桃、樹莓、草莓、醋栗、無花果、越橘等。

堅果類

果皮大多堅硬,全部變成木質或革質,成熟時乾燥不裂開,含水分較少。食用部分多為種子或其附屬物,富含澱粉和脂肪。多為落葉喬、灌木。通常結果較遲但壽命較長。如板栗、榛、核桃、扁桃、銀杏和常綠的香榧等。

柑果類

果實外部具有油胞層和白皮層構成的革質果皮,食用部分主要是分瓣內的內果皮汁胞。柑橘類果樹的果實都屬柑果,如甜橙、柑、橘、金柑、檸檬、柚等。

熱帶和亞熱帶果樹類

產地條件雖相似,但果實構造相差很大,食用部分也不相同,有不少是假種皮。多為常綠喬灌木或多年生草本。如龍眼、荔枝、油梨、番木瓜、香蕉、菠蘿等。

上述分類除仁果類和柑果類界限較明確、與植物學分類相符外,大多不易嚴格劃分,且各國分類方法不盡一致。如美國將樹莓、醋栗、草莓、越橘等單獨分為小果類,而蘇聯則將它們列入漿果。

生產概況

果品中含量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糖類,以及許多堅果中含有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脂肪,是人體攝取這些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傳統果品生產主供鮮食;現代則用於加工的比重日益提高。在世界一些重要果品生產國中,葡萄、桃、柑橘和蘋果產量的加工比重達40~80%以上,加工品包括果酒、果汁、果醬、果脯、蜜餞、果乾和罐頭等。多數果樹樹種由於有較強的適應性,可廣泛種植於丘陵山地、河灘荒地、鹽鹼地和城鎮宜林綠化地。發展果品生產不僅可有較高的經濟收益,還有利於綜合開發國土資源、改善城鄉生態環境。此外,不少果樹也是重要的木材,其果實、種子和根、枝、葉在醫藥上的用途也已引起人們重視。

世界果樹種類雖多,主要栽培的不過30餘種。其中尤以葡萄、柑橘、香蕉和蘋果4個樹種的產量最高,其次為梨、杧果、菠蘿、桃、李、草莓、核桃、扁桃和板栗等。近20年來,維生素和礦質含量特別豐富的草莓、山楂、獼猴桃、醋栗和穗醋栗也得到較大發展。世界果樹的分佈範圍在北緯60°至南緯60°之間,而以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為主要栽培地區。20世紀80年代初,全世界年產乾鮮果品約3.229億噸,其中水果約佔85%左右,一半以上產於亞洲和歐洲。亞洲盛產熱帶水果、柑橘類和一些落葉果樹果品;歐洲是世界葡萄的主要產地,也有落葉果樹和柑橘類果樹;美洲主要生產熱帶水果和柑橘類,其次為落葉果樹果品;非洲和大洋洲均以生產熱帶水果和椰子為主,紐西蘭近年發展獼猴桃生產已負盛名。經濟發達國家果樹種植業產值佔整個種植業總產值的比重約為 5~15%(中國為1~1.5%)。果品人均消費水平現已超過穀物,與肉類、蔬菜相當,成為每日每餐不可少的食品。世界果品主要生產國為美國、巴西、義大利、印度、蘇聯、法國、西班牙、中國、墨西哥和日本等。

中國有適於各種果樹生長、繁衍的自然條件,種質資源極為豐富。中國原產和引入的果樹,包括野生和砧木用的在內,共有59科158屬670餘種,其中以薔薇科、芸香科等種類最多,經濟價值最高。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國在嫁接繁殖、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和貯藏加工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經驗。20世紀50年代後,在恢復和發展老果區果樹生產的同時,積極開發丘陵與沙荒地新果樹基地,如渤海灣、黃河故道、秦嶺北麓、新疆和西南等地的蘋果生產基地,東南沿海和四川東南的柑橘生產基地等,現已在果品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1950年果樹栽培面積僅1000餘萬畝,水果總產量132萬噸。此後經過十餘年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由於80年代以來柑橘、蘋果、葡萄、山楂、板栗、桃、香蕉、梨等的生產突飛猛進,1986年全國果樹栽培總面積已超過5507.4萬畝,居世界各國前列;水果總產量達1347.8萬噸。但單位面積產量和年人均消費水平仍遠低於經濟發達國家。1985年世界人均果品產量為63.9千克,其中發達國家為86千克,中國僅11千克。

生產特點

果品生產與農作物以及其他園藝作物生產的主要不同在於:

多年生多次收穫

果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經栽植,短期內難以改變。所以對園地選擇、土地平整、防風林設定、排灌設施、小區規劃、樹種、品種配置乃至授粉樹等在建園前都要求周密考慮,有整套規劃。果樹的花芽大多在結果前一年形成。在生產管理上,為了既考慮當年,又照顧下年果品的品質和產量,並保持樹體健壯,避免出現大小年現象,做好整枝、修剪、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措施十分重要。果樹育種因多年生木本的育種週期長,對其性狀遺傳規律的瞭解又遠不如一、二年生植物,難度較大。

地域性強

溫帶、熱帶和亞熱帶果樹的不同,種類適應性不一。企業化經營要求適地栽培,實行品種區域化。即根據不同地區的綜合環境條件和是否便利貯藏、運輸和加工等因素,選擇適應本地區的樹種、品種和砧木,確定果樹栽培的方向、規模和相應的生產技術措施,以求得產品的優質、高產、穩產和低成本。中國果樹種類的區域分佈,淮河流域、秦嶺以北以蘋果、梨、葡萄、桃、柿、棗、李、杏、山楂、核桃、板栗等為主;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柑橘、枇杷、楊梅等為主;臺灣、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地區以香蕉、菠蘿、龍眼、荔枝、杧果等熱帶、亞熱帶果樹為主;東北地區北部和新疆北部高寒地帶僅可栽培醋栗、穗醋栗、樹莓、越橘等抗寒性小漿果類果樹和進行蘋果、杏、桃等抗寒品種的匍匐栽培。但隨著保護地栽培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抗逆性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和育種研究的進步,許多果樹的栽培已逐漸突破自然條件和傳統技術的區域性限制。

栽培技術要求較高

由於栽培品種雜合性強,一般不用實生苗栽植,而採用嫁接等無性繁殖。為了繁育良種,還特別重視發展專業化苗圃,改進育苗技術,特別是培育無病毒苗和砧木、採用莖尖培養方法和容器育苗等。

趨勢

由於國際市場競爭劇烈,提高品種質量和實行集約化矮化密植,以增加單位面積收益,已成為世界果品生產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些都對果樹育種提出了要求,同時,作為育種物質基礎的果樹種質資源的收集、儲存等工作也更加受到重視。從果品生產的種類看,20世紀60年代以來,柑橘尤其是寬皮柑橘和甜橙的栽培面積持續上升,巴西、美國、日本、西班牙、義大利和土耳其等國發展尤快。70年代後,蘋果栽培面積增長迅速,伊朗、土耳其、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增長更為顯著。近20年來堅果生產的增長速度已超過水果,增長最快的樹種是阿月渾子、榛子和扁桃。果品生產的規模正由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由合作組織或集團公司經營的集約化、機械化大型果園日益增多。許多國家的果樹生產總的保持了與果品加工和出口貿易的同步發展。

參考書目

俞德浚編著:《中國果樹分類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