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
[拼音]:senlin jingli
[英文]:forest management
科學組織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一整套技術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訊的收集、處理分析、以及決策和資訊反饋的反覆迴圈過程。其任務是:在地域上把森林分成便於經營管理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等級單位,全面掌握其自然、經濟資訊並按自然和經濟規律制定決策和經營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定期複查資源動態,檢查評價經營效果,不斷修訂和完善原訂方案。在此基礎上加強森林經營的質量管理,實現合理開發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再生作用和多種效益,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森林經理學是林業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以永續利用為原則,研究森林結構的理論及有關的技術措施。測量學、測樹學、林業遙感、森林生態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等是這門學科賴以發展的基礎,並且需要運用林業經濟、造林和森林利用等林學知識。
基本內容
包括森林區劃調查、組織和經營、規劃設計以及監測檢查與修訂等。
森林區劃調查
在中國森林資源調查的 3大類別中,對林業基層生產單位(林業局、場)主要採用第 2類調查,即森林經理調查(見森林資源調查)。調查內容可歸納為3個方面:
(1)林業生產條件調查,如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過去和現在森林經營情況的調查與評定等;
(2)專業調查,如土壤、立地型別及立地評價、出材量、森林更新和森林的撫育改造、病蟲害、種源和林副產品的調查等;
(3)小班調查,是這類調查的中心任務,包括調查小班的林況、地況、各項調查因子(見林分調查因子)和小班蓄積量等。根據小班調查結果編制調查簿和繪製圖面資料(見森林圖面材料)。最後以此簿為基礎,按區劃系統和組織經營系統(見森林經營型別)編制各類資源的面積、蓄積統計表,為資源分析和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組織和經營
從森林經營技術角度,將林分或林地分門別類地組成一套完整的經營系統,以便因地、因林制宜地組織經營。有兩種形式的組織經營系統:一是齡級法,即林種區(經營區)-森林經營型別-調查小班;一是小班法,即林種區-經營小班-調查小班。其中林種區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森林資源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它們的經營方向。在一個林場內可以有一個或幾個林種區,一般是相互連線的以林班線為境界的地域範圍。在林種區內根據樹種、立地質量、森林起源、經營目的等組織森林經營型別(作業級),它是地域上不相連線的調查小班集合體。在實行小班經營法時,把經營目的和措施一致的一個或幾個相連線的調查小班組織在一起作為獨立的經營單位,稱經營小班,有明顯的界線標誌,調查時在現地提出規劃設計措施,適用於比較集約經營的地區。
規劃設計
在分析以往森林經營利用經驗和資源變化的基礎上,根據森林經理調查的資源資料和有關發展林業的方針政策,提出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經過充分論證的一個經理期(5~10年)的經營利用規劃設計,有時需要對以後幾十年或一個輪伐期的資源變化動態作出預測,以指導林業局的長期合理經營和永續利用。在實施森林經營方案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第3類調查資料進行各種作業設計,以完成各項森林經營和利用任務。
監測、檢查與修訂
森林經營方案由林業局、林場實施。在經理期內需要通過監測手段檢查各項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掌握森林資源的消長動態。一般採用各種記錄方式建立經營檔案制,或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森林資源資料庫,配備資訊檢索系統。經營檔案和陸地衛星象片或航空象片提供的資訊,可及時監測森林面積及林況的變化,便於再次決策和修訂規劃。修訂的間隔期一般為10年,速生樹種可為5年。這項工作稱森林經理複查(見森林經營方案)。
歷史和現狀
14世紀德國出現了區劃輪伐法。1795年G.L.哈爾蒂希提出材積平分法,隨後又有面積平分法、折衷平分法、價值平分法等木材收穫調整的方法。以後,技術途徑逐漸增多,所依據的規律主要是對森林資源存在的時間形式和空間形式作出各種有利於永續利用的安排。1841年德國C.海耶爾發展了法正林概念,用於以同齡為基礎的森林經營型別。19世紀中法國A.吉爾諾和瑞士H.畢奧利提出一種檢查法,將法正林的理論應用於異齡林(見森林永續利用)。當時的森林經理學主要是研究從時間上、空間上組織木材永續收穫的理論與方法,構成了現在森林經理工作的基本內容。 20世紀中葉以後,美國提出調整林的概念以代替難於實現的法正林,並在不斷調整實現永續利用。隨著林業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類對森林資源從單一的木材利用進展到發揮森林多種效益,又發展到更加重視各個組成結構及其與功能的相互關係,從森林生態系統的概念出發處理和解決林業問題。
中國於20世紀20年代曾在個別林場進行過森林調查並編制施業計劃,以後曾在臺灣和東北三省進行過森林經理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在長白山開始了森林經理調查,1952年成立了林業部森林經理司,培訓、建立森林經理調查隊伍,1953年編制第一部森林經理施業案。隨後,在全國各大林區開展了航空攝影測量和地面綜合調查。1962年和1976年先後進行全國性森林資源清查。1977~1981年建立了連續森林資源清查體系。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建立森林資源檔案制度,為掌握森林資源的消長動態打下了基礎。1984年首次建立全國森林資源資料庫,形成了森林資源調查工作體系。
發展趨勢
隨著現代應用數學、系統工程、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廣泛用於一類、二類森林資源調查的各種抽樣方法,在三類調查中也有逐步採用之勢。但為落實地塊、反映森林分佈和可及性特點以及為實現最優土地利用方案提供資料,常規調查仍將採用。利用衛星象片和航空象片與連續清查體系結合進行森林資源多階清查的技術將逐步趨於完善。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森林經理內業工作向著自動化和程式系統化的高效率方向發展,並將更加重視森林立地條件和森林生物量的調查。在規劃設計方面,由於近代系統工程學、運籌學和規劃理論在森林經理中滲透,森林經理的全部工作可比擬為一個系統,按內容分為問題、資訊和決策 3個子系統。當經營者面臨不肯定的多種可能方案時,將通過建立模型,輸入資訊進行模擬,從而作出評價,實現優化。例如,樹木和林分生長的數學模型、森林採伐量和經營措施最優方案的模型和最大經濟效益的數學模型等,已在編制各種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部分已編成電算程式。森林經營方案正由靜態平衡向動態平衡、由單一木材經營向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由定期修訂的單一方案向逐年編制滾動式短、中、長期計劃發展。
參考書目
KennethP.Davis,ForestManagement,2nd ed.,McGrawHill,Book Co., New York,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