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蟲

[拼音]:senlin fuyu caifa

[英文]:intermediate cutting

從幼林鬱閉到成熟林主伐前一個齡級期間定期採伐部分林木的營林措施。又稱撫育間伐、中間採伐,簡稱間伐。其目的主要是保證目的樹種和優良林木的優勢地位,改善林分品質,提高木材質量,縮短森林培育期限,增強森林防護作用,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從而也可提供大量中、小徑材,所以也是中間利用的手段。

概況

世界森林撫育採伐的歷史可概括為 3個階段:

(1)初級階段,從11世紀至19世紀末期,主要特點是對個別樹種提出某一項具體的採伐方法,但缺乏理論性與系統性;

(2)定性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主要標誌是形成系統的撫育採伐理論、種類和方法,並把林木分級法作為採伐時選木的依據。然後算出採伐量。

(3)定量階段,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應用數理統計和電子計算機方法,根據林分生長和密度的關係,對不同生長階段的林分確定合理的密度,確定砍伐木和保留木的數量。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森林撫育採伐約始於11世紀後期。宋代《東坡雜記》關於鬆“七年之後,乃可去其細密者使大”的記述,說明了當時對松林撫育採伐的方法類似今之下層撫育法。1692年《群芳譜》載白楊“及長至徑四、五寸,便可取作屋材用。留端正者長為大用”,除闡明方法(類似上層撫育法)外,還明確地談到了撫育採伐的目的。20世紀30年代初,陳嶸在《造林學概要》中概括地論述了間伐的種類、方法、開始期、採伐強度、採伐木選擇及採伐季節等。1978年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製成人工落葉松林密度控制圖,開始在森林撫育採伐中引用定量方法。

自然稀疏和人工稀疏

森林由幼齡到成熟的時間因樹種組成、氣候、土壤條件和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但一般都要經歷以下幾個生長髮育時期:形成時期(幼齡林)、速生時期(壯齡林)、成長時期(中齡林)、近熟時期(近熟林)、成熟時期(成熟林)和衰老時期(過熟林)。在形成初期,無論天然林或人工林的幼樹都呈散生或叢團狀生長,樹冠尚未接連。隨著幼樹逐漸成長,樹冠開始鬱閉,林木就為爭奪生存條件而進行激烈競爭,並開始了林木分化。一般林分密度大、或壯齡林、或立地條件好、或由陽性樹種組成的林木,其分化都較強烈。結果是競爭能力弱的植株逐漸成為被壓木;而競爭能力強的植株則成為優勢木,佔據較多的營養空間,抑制附近被壓木的生長,最終導致後者的死亡。因此在一定密度的森林中,發生隨著年齡增大而植株不斷減少的現象,稱為森林自然稀疏。在天然林中,因生存競爭而死亡的林木約佔95%左右。但由此而保留下來的並非都是合乎人類經營目的的植株。撫育採伐是以人工稀疏代替自然稀疏,其特點除稀疏的速度較快以外,還可利用自然稀疏的規律性,按照營林的需要改變自然選擇的總方向。

人工稀疏常根據林木分化程度進行分級,然後伐去生長落後及經濟價值低的林木。分級的方法很多,通常採用的是德國E.F.G.克拉夫特生長分級法(見圖)。即對單純同齡林中的林木,按其生長優劣分為5級:Ⅰ級──優勢木,樹高和直徑最大,樹冠也大,在一般樹冠之上;Ⅱ級──亞優勢木,樹高與大小略次於Ⅰ級,樹冠向四周發育;Ⅲ級──中等木,生長尚好,但樹高和直徑較前兩級林木為差,樹冠較窄,居於林冠的中層,樹幹的圓滿度較Ⅰ、Ⅱ級木為小;Ⅳ級──被壓木,樹高和直徑生長都非常落後,樹冠受擠壓,通常都是小徑木,又可分為a、b兩個亞級:Ⅳa級木,樹冠狹窄,側方被壓,但枝條在主幹上分佈均勻;樹冠能伸入林冠層中;Ⅳb級木,樹冠偏生,只有樹冠的頂部才伸入林冠層,側方和上方均受壓制;Ⅴ級──瀕死木,完全位於林冠下層,生長極落後,樹冠稀疏而不規則,也分為兩個亞級:Ⅴa級,生長極落後的瀕死木;Ⅴb級,枯死木。林分的主要林冠層由Ⅰ、Ⅱ、Ⅲ級木組成,Ⅳ、Ⅴ級木則組成從屬林冠層。這種分級法主要用於同齡針葉林,同時要到林分達到壯齡林、林木分化明顯時才能應用。其優點是簡便易行,可用來控制撫育採伐強度,但分級依據是林木的生長勢和樹冠形態,未考慮樹幹的形質。

種類

在不同樹種組成和不同年齡階段的林分中,撫育採伐有不同的任務,據此可制定相應的撫育採伐種類。按中國1956年《森林撫育採伐規程》規定,撫育採伐包括下列種類:

(1)透光伐。在幼齡林前半期,即林分開始鬱閉後,為保證目的樹種(或主要樹種)不受非目的樹種(或次要樹種)和其他灌木的抑制而施行的採伐。主要目的是調整幼林的組成,使目的樹種儘早獲得有利的生育空間,保證其數量在林分中佔據一定的比例。

(2)除伐。透光伐以後,在幼齡林的後半期,即林分完全鬱閉後,繼續伐去抑制主要樹種生長的次要樹種,進一步調整幼林的組成,使主要樹種在形成的新林中能佔優勢。此外,還應伐去主要樹種中過密的、生長不良的林木,以保證幼林的正常發育成長。

(3)疏伐。幼齡林通過透光伐、除伐後,樹種組成基本確定,林分進入速生時期。這時林木高生長最旺盛、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激劇。為調節主要樹種之間的矛盾,達到促進保留木的生長,提高林分經濟用材的質量和產量時採用疏伐。

(4)生長伐。疏伐後到主伐前一個齡級的階段內施行。目的是加速林木的直徑生長和材積生長,縮短林木的工藝成熟期,提高主伐時大徑材的出材量;此外,生長伐還可促進林木結實,為天然更新創造良好條件。鑑於透光伐與除伐、疏伐與生長伐的任務和方法相近,在1979年林業部頒佈的《森林撫育採伐和林分改造試行規程》中,已將前兩者合併為透光伐,後兩者合併為疏伐。

此外為改善森林的衛生狀況,減少病蟲害和火災的發生,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規程》還規定了衛生伐。即將枯立木、風倒木、風折木、受機械損傷將要死亡的樹木,以及受病蟲為害已無成長希望的立木伐去,一般伐後的疏密度不低於0.6。在培育用材林時,衛生伐常結合其他撫育採伐進行。在禁伐林和防護林中衛生伐則是主要的採伐方式。

世界各國的森林撫育採伐種類,雖因社會經濟、立地條件和森林特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沒有原則上的區別。蘇聯的撫育採伐種類與中國現行撫育採伐種類基本一致。歐美與日本所採用的撫育採伐種類,也都大同小異,目的也相近似。

技術要點和應用

撫育採伐的技術要點包括始伐期、採伐強度、重複期的確定和採伐木選擇等,因撫育採伐種類不同而有異。任何森林或林種均可施行撫育採伐,方法不同,原則一致。在天然林中,密度、樹種和起源不同的立木混生在一起,互相競爭,通過撫育採伐,可淘汰非目的樹種與劣質的林木,保持林分適宜的密度,為目的樹種的快速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在人工林中,樹種、密度雖已確定,但隨著林分的生長,林木對營養空間的要求不斷增大;通過撫育採伐,可及時調整林分密度,保證林木有一定的營養空間。在同齡林內,各種撫育採伐皆可應用,並可在全林地均勻一致地施行。異齡林多應用擇伐更新,因更新期常等於輪伐期,似無時間空隙實施撫育採伐;實則在均勻擇伐的“林窗”中,由於天然下種時期接近,也會形成年齡相近的樹群或樹叢,對之可視為同齡林施行撫育採伐。在防風林內,通過撫育採伐,可調節林分的水平和垂直結構,以增強其防護效能。在母樹林內,撫育採伐可改善林分的光照,為母樹結實創造良好條件。

效益

撫育採伐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其生態效益尚少系統研究,其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縮短林木的成材期,提前主伐年齡,提高林木的質量和經濟出材率;同時在林木培育期間,可定期地取得間伐材。一般在集約經營的林分中,撫育採伐所得的木材數量可佔主伐材積的50~100%,但多數為小徑材,可作薪炭材或其他用材。鑑於撫育採伐的經濟效益顯著,林業發達國家均注意森林撫育採伐的技術理論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在幼林、成林撫育採伐方面,也進行了大量工作,現正向集約化、合理化和數量化方向發展,為林業的科學經營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