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殖造林
[拼音]:Zhongguo NongyeKexueyuan
[英文]: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中國以農牧業研究為主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機構,全國規模最大的農業科研中心。1957年3月11日成立於北京,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1971年曾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併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1978年恢復中國農業科學院建制。現有研究機構33個,連同圖書館、研究生院、農業科技出版社、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計算中心,共38個單位(見表),其中16個單位在北京,其餘20個單位分設在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到1986年底,共有職工10586人,其中科技人員5063人(佔47.8%)、行政人員812人(佔7.5%)、工人4701人(佔44.4%)。試驗農牧場土地面積11.4萬畝,其中耕地約2.1萬畝,草原2萬畝;大型儀器裝置900多臺件。院、所圖書館(室)藏書達120多萬冊。
該院以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並加強開發研究,著重解決農業經濟建設的全域性性、關鍵性和基礎性科學技術問題。主要任務是:
(1)研究提高農牧業產量、質量、產品綜合利用價值和勞動生產率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2)研究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3)開展基礎性理論研究,不斷開闢新領域,提高農業科學理論水平;
(4)組織全國重點課題的協作研究,發揮學術上的指導作用;
(5)做好圖書資料情報資訊服務,進行國際科技交流和合作,編輯出版有關專業刊物和理論著作。
該院密切聯絡中國農業生產實際,圍繞作物種質資源、作物育種、作物栽培技術、土壤肥料、農田灌溉、植物保護、農業氣象、畜牧、獸醫、蠶、蜂、野生經濟動植物、新技術應用、儀器儀表和農機具、農業區劃、農業經濟、農業遺產、科技情報等方面開展研究。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的科研成果有58項,有的成果如水稻生態、小麥分類、異源八倍體小黑麥選育、低產土壤改良、飛蝗控制、小麥條鏽病防治、豬瘟、牛瘟疫苗等。已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又取得一大批新的科研成果,據不完全統計,1979~1986年共獲獎526項,其中:獲國家級獎31項(包括國家發明獎10項、自然科學獎2項、科技進步獎19項),獲部級獎173項(包括原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二等獎102項、科技進步獎71項),獲院級獎452項(包括本院技術改進獎395項、科技進步獎57項),獲省、自治區、直轄市成果獎 209項。這批科研成果已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稻、菸草花粉單倍體育種,水稻、菸草、黃瓜原生質體培養,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製的系列新品種,鹽鹼地和紅黃壤綜合治理,粘蟲遷飛規律和預測預報,馬傳染性貧血病弱毒疫苗,綿羊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技術等項研究,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該院組織全國力量編輯出版的學術性專著有《中國水稻栽培學》、《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玉米栽培學》、《中國棉花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中國肥料概論》、《中國農業土壤概論》、《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中國農學史》、《中國稻作學》等50多種;編輯出版的各類刊物有74種,包括《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園藝學報》、《畜牧獸醫學報》等學術刊物4種;《作物雜誌》、《土壤肥料》、《灌溉排水》、《植物保護》等專業性中級技術刊物37種;《農業科技通訊》等科普性刊物 2種;《農牧情報研究》、《生物技術通報》、《作物遺傳育種文摘》等情報刊物33種。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經國家學位評定委員會批准,有9個專業的博士學位和30個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有研究生指導教師275名(截至1986年),每年都面向全國招收各有關專業的博士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