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
[拼音]:diaoju bulao
[英文]:angling
利用裝在釣鉤上的釣餌引誘捕撈物件吞食、上鉤並加以捕撈的作業方式。俗稱釣魚。傳統上還把利用釣線上的釣餌直接誘捕,或利用釣線上的復鉤直接刺捕的方式也歸入釣具捕撈的範疇。漁獲物以魚類為主,也有頭足類(如柔魚、烏賊)和甲殼類(如蟹)等。作業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庫、港灣、近海和外海,以及水下有障礙物、不適於網漁具作業的場所。所用漁船小的載重不足1噸,大的數百噸級,有的母船甚至達千噸以上。可分別進行單船、船隊或母船式作業,也可使用竹筏作業,而在岸邊或冰上垂釣時又可不用船隻。釣具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使用機動靈活,漁獲物多為成魚,漁獲質量較好,有利於保護幼魚,合理利用資源。此外釣魚還是普遍開展的體育娛樂活動專案。
沿革
歐洲在中石器時代的馬格勒莫瑟文化遺址裡發現過骨制釣鉤。中國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骨釣鉤,是新石器時代的製品(圖 1)。這表明至遲在6000多年前或更早,世界上已有多處地區存在釣魚活動。中國在距今3000多年前出現銅釣鉤,使釣魚工具有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商周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形如持杆釣魚狀、被後人釋作“漁”字解的古漢字,這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反映釣魚活動的文字記錄。之後,中國曆代留傳下來記載釣魚活動的文字漸多。如《詩經》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描述;東漢《論衡》介紹了木魚誘釣的技術;北宋邵雍提出釣魚工具有釣竿、釣線等“六物”。到了清代,已有關於延繩釣的詳細記載,《古今圖書整合》更有大量涉及釣魚內容的敘述。這些都表明中國釣魚歷史源遠流長,經驗十分豐富。
釣漁具的組成
釣漁具簡稱釣具,通常由釣鉤、釣餌、釣線等物組成,有些還裝上浮子、沉子、釣竿或其他屬具。釣鉤是結縛在釣線上起鉤刺作用的部分,分有倒刺結構和無倒刺結構兩類。有倒刺結構和鉤尖內向的釣鉤,鉤著比較可靠,能減少釣餌剝落和魚類逃脫的機會;而無倒刺結構和鉤尖外向的釣鉤,則因裝餌、脫鉤方便,適於漁獲物較多,需要頻繁起釣的場合。鉤軸較短的釣鉤利於藏入餌內而不被魚類發現,但長形釣鉤卻便於摘取漁獲以減少操作的時間。鉤尖與鉤軸不在一個平面的釣鉤,對於釣捕敏感的魚類比較有利;“菊花形”或“彎月形”等多鉤尖的釣鉤(復鉤)則能增加頭足類著鉤的機會。此外,還有為增強釣捕效果而特製的母子鉤、彈簧鉤以及與擬餌組成一體的擬餌鉤等,其中以供遊釣使用的形式尤為多樣(圖 2)。釣漁具上裝配的釣鉤數量與裝配形式及其作業條件有關。最簡單的是在一根釣線上只裝 1枚釣鉤,由於操作靈活,在娛樂性和商業性的釣魚活動中均有使用。另一種釣漁具通過幹線連線許多根支線,每根支線再裝上釣鉤,因而可以擴大單位漁具的釣捕範圍和提高漁獲量,生產上佔有更為重要的地位。
釣餌的選擇常是影響漁獲豐歉成敗的關鍵。可分為真餌和擬餌(假餌)兩種。真餌依來源不同又分動物性餌和植物性餌。前者在海洋釣捕中一般用魚類,有時也用頭足類、甲殼類等動物,淡水中則以蚯蚓和昆蟲為主;後者基本上限於誘捕淡水魚類,主要有米、麥、番薯等的製品。在傳統的釣魚活動中,動物性餌使用最多,活餌誘捕效果尤好,但成本較高,且受到餌料來源和貯存、運輸條件的限制。擬餌能利用羽毛、布片、橡皮、木材、金屬及塑料等便宜易得的材料製作,形式上可以直接模擬、偽裝成釣捕物件喜愛的動物性餌,或製成足以刺激魚類捕食反應的其他誘惑物(圖 3)。擬餌加工、貯存容易,可以重複使用,還能直接組成擬餌鉤,避免釣餌脫落,節省裝餌、換餌的時間。現擬餌使用已日見普遍。但其在靜止狀態下誘捕效果欠佳,適用物件和範圍仍有一定侷限性。
釣餌的作業效果還與釣餌的處理及裝掛方法有關。如鮮餌必須保持新鮮、潔淨;切餌要求大小適中,活餌切忌刺中其要害部位;長時間使用的大型餌可用線扎縛,頻繁換餌的場合則講求簡單方便;對於靈敏、不輕易食餌上鉤的魚類,鉤尖通常藏入餌內,而對使用復鉤的魷魚釣,鉤尖外露反能增加著鉤的機會。
漁具漁法
具有代表性的釣漁具大體上有手釣、立繩釣、魷魚釣、竿釣、曳繩釣和延繩釣等數種。
手釣
直接用手懸垂釣線作業,主要釣捕底層附近的魚類。釣線備用長度大於作業漁場的水深。垂釣時,常使釣餌適當地起落擺動,以提高其誘捕效果。有經驗的釣手根據手持釣線的感覺,可以準確判斷魚類吃餌或吞鉤的動態,及時掌握起釣的時機。漁獲豐歉常取決於個人的操作技術和經驗,規模一般較小。
立繩釣
利用在水面上的浮物或浮標懸垂的釣線上裝配多根帶釣鉤的支線進行作業。可根據客觀的條件和需要,隨時增減釣具的數量。有定量和漂流兩種作業方式,操作上比手釣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魷魚釣
使用復鉤型的釣鉤,並以頭足類的槍烏賊等為主要捕撈物件。垂釣時一般也使用釣餌,並可手持釣線頻繁起落抖動,以增加釣餌的誘捕效果。但漁獲物卻是靠復鉤上鋒利的鉤尖直接刺捕的,捕魚原理與吞餌上鉤的情況並不一樣,只是人們習慣上仍把它列入手釣。近年來有些魷魚釣已逐漸改由手搖或電動釣機操作,漁船噸位加大,釣具使用數量和釣線上串聯的復鉤數目也增多,因而提高了釣捕的能力和漁獲效果。
竿釣
利用釣竿懸垂釣線作業,操作方法一般近於手釣,但手持釣竿,有利於擴大垂釣範圍,加快釣獲的動作,緩和魚類上鉤後的掙扎力。釣竿通常由竹或玻璃鋼等材料製成,短者1米左右,長者6~7米以上,並有單根組成的獨竿和分段組成的連線竿等形式,前者強度、彈力較好,後者便於收藏和攜帶。有的釣竿還裝上能容納較長釣線的卷線輪,可將釣鉤甩至遠處,擴大釣捕範圍,還可放、收釣線。釣線可長可短。適於釣捕處於中上水層的魚類。垂釣時通常一人一竿,操作簡單方便,多用於體育娛樂性的釣魚活動。但有的竿釣頗具規模,例如日本的鰹竿釣,沿岸、近海作業一般配以總噸100噸以下的船隻,遠航至南洋、印度洋等海區生產的漁船則多為280~430噸級或更大。這種竿釣漁船通常還備有活魚艙,有的安裝了能模仿手工持竿垂釣動作的自動釣鰹機,釣捕效率較高,產量較大。但由於活餌需要量大,成本較高,受到一定限制。
曳繩釣
以拖曳方式作業,故又稱拖釣。適於釣捕分佈範圍廣而群體分散、游泳力強而貪食的大型魚類,在釣魚業中被認為是最積極的作業方式。作業時,通過改變釣線的鬆放長度、增減沉降力或裝置前進中能垂直擴張的潛水板等方法調整漁具,使之到達預定水層。釣餌和潛水板在漁船曳行下隨著釣線起伏前進,有如活餌自然游泳的模樣,從而獲得更強的誘惑效果。曳繩釣漁船多為載重量數噸或更小的船隻。為增加作業空間,船上往往伸出一定數量的支竿,供更多的釣線間隔地進行連結,或在釣線上直接裝置擴張板,使釣具在作業中保持適當的間距,避免彼此糾纏。中國南方有一種曳繩釣,用母船拖帶若干子船,母、子船同時下釣作業,以增加漁具數量。此外,由風箏操縱的曳繩釣,早期在大洋洲頗為盛行,現代世界上仍有少數地區保留這一漁法,有些遊釣愛好者甚至曾利用它來參加釣魚比賽。
延繩釣
釣具通過幹線上間隔相同的支線連結釣鉤,具有幹線長而支線多和釣捕範圍廣的特點。為便於操作,釣線平時整齊盤放在籮、夾等容器或夾具裡。每籮幹線長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有的可達千米以上,用以懸垂支線數十根至數百根。作業時,幹線少則數籮,多則數百籮連線使用,並通過浮、沉子等裝置,使幹線沿水平方向延伸,保持在一定的水層。幹線上通常還有適當數量的浮標,便於識別和管理(圖4)。作業方式有定置式和漂流式兩種,前者用錨、沉石或插竿等固定,可在流急和狹窄的漁場使用;後者隨流漂移,適宜於在寬闊的緩流水域作業。為了釣捕不同水層的魚類,延繩釣還有浮延繩和底延繩的區別。
延繩釣在釣漁具的捕撈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但用於淡水作業時規模較小,且多屬定置式;海洋中作業的延繩釣有大、中、小型之分。日本的金槍魚延繩釣漁業,沿岸一般採用總噸20噸以內的船隻;而產量佔極大優勢的近海和遠洋金槍魚延繩釣,卻分別以50~100噸級和200~500噸級的漁船為主,從事母船式作業的母船在數百噸級或千噸級以上,最大的達3000多噸級。這種延繩釣的作業船最多攜帶釣具400餘籮,幹線總長超過150公里。
延繩釣有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兩種形式。簡單的機械操作只備立式或臥式起釣機1臺,比較完善的則已實現放釣、起釣機械化,有的還安裝了能收容全部幹線的卷線機。
遊釣
主要指以消遣或水上運動為目的所進行的捕魚活動。世界各國參加此項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有不少國家已把適於遊釣的水域列為發展本國旅遊業的重要地區。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的遊釣漁業發展尤為迅速。美國遊釣漁業由海洋遊釣和內陸游釣兩部分組成。1982年海洋遊釣漁獲量約佔食用有鰭魚總產量的30~35%。1981~1982年參加海洋遊釣的人數為1500~2000萬人。為發展遊釣漁業,美國還加強了對遊釣魚類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建立全國性遊釣漁業資料系統,並採取魚類養殖、移植、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以增加遊釣的資源量和可捕量,不斷開闢新的釣魚場所。
1939年適應國際遊釣的發展而成立的“國際釣魚協會”(IGFA)制定了統一的國際遊釣規則,確認釣魚成績的世界紀錄。中國的遊釣活動規模較小。1983年成立了“中國釣魚協會”,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釣魚比賽。此後不少省、市相繼成立了釣魚協會等團體,組織了各種釣魚比賽活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中國的遊釣業將有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