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
[拼音]:yibei
[英文]:Mytilus edulis
軟體動物門(Mollusca)雙殼綱(Bivalvia)異柱目(Anisomyaria)貽貝科(Mytilidae)貽貝屬。又名海紅,乾製品稱淡菜。海產經濟貝類,是海水養殖的重要物件。廣泛分佈於南北兩半球中高緯度海域的沿岸帶,以英吉利海峽、北海、地中海、日本海及北美兩岸數量較多,中國的黃海與渤海也有分佈。
形態
貽貝貝殼中等大小,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後端寬而圓,背緣呈弧形,腹部較直。殼長不及殼高的兩倍。殼表面黑褐色,殼頂端常呈紫色;殼內麵灰白色或淡藍色。足絲淡褐色,細而軟,端部擴大呈盤狀。(見彩圖)
生物學特性
通常棲息於沿岸內灣海域,自低潮線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數量較多,以足絲附著在岩礁、木樁、海港建築物、浮標、船底及養殖筏架等物體上群集生活,附著後一般不再移動。當環境條件不良時,可自行脫掉足絲,轉移到新的場所再行附著。耐溫範圍約0~28℃,棲息地海水比重範圍為1.010~1.025,海水透明度要在0.5~1米以上,對汙水的耐受能力較強。濾食性,主食攝食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等。一般 1年可達性成熟。通常為雌雄異體,有性轉換現象。雌體性腺橙黃色或橘紅色,雄體為乳白色或淡黃色。繁殖期因地而異,在寒溫帶海域1年只有1個繁殖期;在暖溫帶則有春、秋2個繁殖期。卵生,精、卵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發育,繁殖力較強,產卵量一次可達數十萬到數千萬粒。受精卵孵化成幼蟲,幼蟲進一步發育經過擔輪期與面盤期各浮游生活階段,最後變態轉入底棲附著成為稚貝。從受精卵到稚貝的時間通常為4個星期左右。生長 1年殼長可達6釐米,2年8釐米,3年9.5釐米。
養殖
荷蘭很早以前就採用海底播種方法養殖貽貝。這種方法管理簡便,成本較低,但貽貝生長較慢,且易受敵害侵食。1235年法國開始在潮間帶與低潮淺水區採用籬笆式養殖法,使貽貝脫離海底,生長較快,同時籬笆樁基部設有防止底棲水生動物爬到樁上的設施,可避免敵害侵襲。20世紀50年代西班牙用筏式養殖貽貝,不僅大大擴大了可養海區,更有效地防止了敵害,而且可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貝的質量,從而成為主要的養殖方式。
貽貝養殖主要分自然採苗(或人工育苗)和養成兩個階段。養殖用苗主要來源於自然採苗,即在貽貝繁殖季節選好採苗海區,設定浮筏,適時投放懸掛採苗器(附苗器),讓海水中的貽貝幼蟲變態後及時附上長大成苗,為養殖生產提供大量苗種。此法易受氣候海況等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每年附苗量豐歉不定。在自然苗源嚴重不足時,除從外地移苗外,可藉助於人工育苗。養成方式可分為插樁式、底播式、籬笆式及筏式等。當今以筏式養成為先進,中國一般在養成海區設定延繩浮筏,將分包移至養成繩(1.5~2米長)上的貝苗,分掛在浮筏上養成(繩間距約 0.5米)。此外還可將貽貝與海帶、紫菜等藻類套養或間養,以增加產量和提高經濟效益。
貽貝分苗後經半年或 1年即可收穫。收穫時將成串的貽貝從養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裝運鮮銷或加工。
經濟價值
貽貝主要供食用,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乾肉含蛋白質59.1%,脂肪7.6%,碳水化合物13.4%,此外還有較多的鈣、磷、鐵與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除鮮食外,可加工製成幹品、罐頭等食品。貝肉漿汁可提製貽貝油,為很好的調味品。貝殼可作貝雕工藝原料。貝殼料可製做肥料及配合飼料。據《本草綱目》記載,貽貝還有治療虛癆傷憊、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等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