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豬

[拼音]:canbing

[英文]:silkworm disease

蠶在密叢集體飼養條件下極易受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引起各種疾病。蠶病危及蠶繭產量和質量,一旦擴散蔓延,還會導致整個蠶業經營失敗。19世紀中葉,歐洲蠶業因微粒子病而遭受毀滅性打擊。法國L.巴斯德於1870年創立母蛾檢驗法,控制了該病的蔓延。此後,日本、中國等也相繼開展蠶病的科學研究。蠶病可分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原蟲病等,病蠶的屍體、糞便、體液以及被病蠶汙染的蠶室、蠶具、桑葉等均能成為再傳染源;後者包括蠅蛆病、蝨蟎病、中毒症、昆蟲螫傷、機械傷害、生理性疾病等。中國蠶區的主要蠶病如下述。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蠶病,主要有:

(1)核型多角體病。又稱血液型膿病。病原為桑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桿狀病毒科。春蠶期較多發生,經口部或創傷侵入蠶體。病蠶表現不眠,體軀浮腫,環節隆起,行動狂躁,最後體壁破裂流膿而死(圖 1)。從感染到發病約3~5日。

(2)質型多角體病。又稱中腸型膿病。病原為桑蠶質型多角體病毒,呼腸孤病毒科。夏秋蠶期發生較多,經口侵入中腸(圖 2)。病蠶發育緩慢,體軀瘦小,呆滯,體色略帶乳白,常排出帶乳白色的軟糞,而後陸續死亡。從感染到發病約 6~10日。

(3)病毒性軟化病。又稱空頭病。病原為桑蠶病毒性軟化病病毒,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夏秋期常與質型多角體病混發。經口侵染中腸。病蠶初期食慾減退,發育不良,眠起不齊;後期消化管內空虛透明,呈“空頭”(實是空胸)等症狀。從感染到發病約5~8日,高溫條件下發病較快。

(4)濃核病。病原為濃核病病毒,細小病毒科,濃核病病毒屬。經口侵入中腸。病蠶症狀和傳染源與病毒性軟化病近似。

細菌病

由細菌引起的蠶病。主要有:

(1)猝倒病。即細菌性中毒病。病原為蘇芸金桿菌猝倒菌變種,簡稱猝倒桿菌,真細菌目,芽孢桿菌屬。夏秋蠶期發病較多,病原體經口傳染。病蠶食桑突然停止,有痙攣性顫動,體軀麻痺,側倒死亡,屍體很快腐爛變色,並流出黑褐色異臭汙液。從感染至死亡通常為幾分鐘到數小時。

(2)細菌性敗血病。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靈菌敗血病、青頭敗血病和黑胸敗血病等。病原為芽孢桿菌屬、沙雷鐵氏菌屬、氣單孢桿菌屬等多種細菌。幼蟲、蛹和成蟲均可發生。病菌通過體壁傷口侵入蠶體。血液變性混濁而死。幼蟲發病初期呆滯,胸脹腹縮,排軟糞或念珠狀糞,最後痙攣側倒而死;病蛹死後腐爛變黑,流臭液;病蛾鱗毛汙濁,活動呆滯,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於交配或產卵過程。病程較快,在25~28℃溫度下一般為12~24小時。

(3)細菌性胃腸病。病原屬非特異性細菌,常見的為球菌和桿菌。蠶體多因體弱時食下帶菌桑葉而得病,食慾減退,行動呆滯,生長緩慢;後期有下痢、空頭、起縮等症狀,排稀糞或連珠糞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蠶病。主要有:

(1)白僵病。病原為白僵菌,叢梗黴科,白僵菌屬。多由接觸傳染。病原體的分生孢子附著於蠶體後,遇多溼環境伸出芽管,透過體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營養菌絲和短菌絲,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變性致死(圖 3)。溫度在24~28℃時發病較多。病蠶體表出現油漬狀病斑。臨死時排軟糞,蠶體伸展,頭胸部突出。死後營養菌絲穿出體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體壁密佈白粉,成為再汙染病源。從感染到死亡約3~6日。

(2)綠僵病。病原為綠僵菌,叢梗黴科,蛾黴屬。發育階段和侵染過程與白僵菌相似。秋蠶期發病較多。病蠶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輪狀或雲紋狀病斑。屍體初呈白色,後密佈綠色粉狀孢子。感染潛育期較長,一般約7~10日。

(3)麴黴病。病原屬叢梗黴科,麴黴屬。已知有10多種麴黴菌,其中以黃麴黴和米麴黴對蠶危害普遍。也通過分生孢子發芽侵入蠶體。蟻蠶及1齡蠶在高溫多溼環境易受侵染,病蠶表現呆滯,伏於蠶座下;大蠶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從感染到死亡約2~4日。

原蟲病

由原蟲寄生引起的蠶病,僅微粒子病1種。是蠶病中唯一能通過卵傳給下一代的慢性傳染病。病原為桑蠶微孢子蟲(微粒子原蟲),原生動物門,微孢子蟲目,微孢子蟲屬。經口傳染。病蠶瘦小,發育緩慢,遲眠或不眠,不蛻皮或不結繭,體壁呈現黑褐色小斑點,絲腺上有乳白色膿皰狀病斑;病蛹體表無光澤,腹部鬆弛,反應遲鈍;病蛾拳翅,鱗毛脫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亂,卵粒易脫落。傳染源除病蠶本身外,某些桑園害蟲也能感染,並通過桑葉將孢子帶入蠶座。

寄生蟲病

因受寄生蟲侵害而引起的蠶病。常見的有:

(1)蠅蛆病。病原為多化性蠶蛆蠅,雙翅目寄生蠅科追寄蠅屬。溫帶地區年發生5~7個世代,亞熱帶地區年發生12~14個世代。蠅卵通常產於大蠶環節多皺處,1雌蠅可產卵200~300粒,一蠶體上約產2~3粒,孵化後蠅蛆鑽入蠶體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現黑斑。蠶的幼蟲在蠅蛆成熟時死亡;繭受害後成蛆孔繭,不能繅絲。

(2)蝨蟎病。又稱壁蝨病。以蠶為寄主的蝨蟎有10多種,其中以蒲蟎科蝨形蟎屬的蝨狀蒲蟎為多。雌蟎用吻刺傷蠶體吸食體液,同時注入毒素,使蠶中毒昏迷。被害蠶食慾減退或停食,頭胸突出,吐液,排糞困難,體壁呈現黑斑,體軀彎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蛻皮蠶而死。小蠶和蛹期受害較重。

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學物質,通過食下或經過氣門、面板進入蠶體而引起。常見的有:

(1)農藥中毒。多發生在農桑混作地區。一般症狀為停食、亂爬、胸部膨大、痙攣、吐液、尾腹部緊縮,有的排軟糞和脫肛,在幾分鐘內死亡。

(2)氟化物中毒。多發生在近工廠蠶區。大量氟化物隨煙塵降落汙染桑葉,蠶食後中毒,表現為發育緩慢,行動呆滯,蠶體瘦小,環節間常呈黑色環斑,節間膜破裂流出體液而死。

參考書目

華南農學院主編:《蠶病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81。

參考文章

目前生產上常見的蠶病有哪幾種?經濟作物怎樣進行蠶病的綜合防治?經濟作物生產上常見的蠶病毒病有哪幾種?經濟作物如何防治蠶病毒病?經濟作物傳染性蠶病是怎樣發生、傳播與蔓延的?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