鏵式犁
[拼音]:lanhua
[英文]:orchid
蘭科(Orchidaceae)植物的習稱。 多數為宿根草本植物。蘭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約700屬,共2萬多種。分佈廣泛,而以南美洲和亞洲熱帶最多。中國約產166屬1000多種,主產於臺灣和南方各省。
蘭花在世界各地區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概念,如在印度專指萬帶蘭(Vanda);在印度尼西亞指蝴蝶蘭(Pha-laenopsis);歐洲人則一向認為紅門蘭(Orchis)才是真正的蘭花。 中國傳統所稱之蘭花專指蘭屬(Cymbidium)中的少數地生蘭,可以春蘭為代表,花多在新春時節開放,散發陣陣幽香,被譽為“香祖”、“天下第一香”,並與竹、梅、菊合稱“四君子”。為中國傳統名花。多盆栽觀賞,或在園林和庭院小環境中配植。
概況
中國栽蘭自唐宋逐漸興起,至宋代已相當普遍。宋人趙時庚的《金漳蘭譜》(1233)是流傳至今的最早一部蘭花栽培著作。明代蘭花品種不斷增多。清代以後出現不少藝蘭專著。1949年後,中國逐步開展了蘭花的整理、引種、育種和栽培、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本約在12~13世紀從中國引進蘭花;1728年出現蘭譜;19世紀後期藝蘭之風漸盛,以後在雜交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也有成就。西方國家自1893年英國人R.A.羅爾夫創辦《蘭花評論》刊物以來,對蘭花的研究進一步受到重視,出版有不少有關的刊物、文摘,並紛紛成立蘭花協會。自1954年以來,國際蘭花會議每3年舉行一次大會。
形態
植株高矮差別很大,矮的不及 1釐米,少數蔓性莖可長達10餘米。地下莖一般水平生長,具有與根菌共生的肉質根。熱帶附生蘭具氣生根,能攀附在樹皮或枝杈上。直立生長的莖呈圓、扁平或三角形,有的膨大成假鱗莖。葉片線形或近橢圓形,革質或肉質。花單朵或多朵。花朵結構奇特,左右對稱,外層有3萼片,第2層3枚花瓣,花瓣之一特化為脣瓣,其形態變化很大,並有美麗的斑紋。花粉通常粘合成塊狀,著生於蕊柱(雌雄蕊合生)的頂端或兩側,柱頭突出或下陷,有粘液,利於昆蟲傳粉。蒴果。種子小而多。
分類
按較被普遍接受的分類方法,蘭科植物可分為多蕊亞科和單蕊亞科。根據莖的生長形態又分2類:合軸類,每年生長新的假鱗莖,在假鱗莖上生長一定數量的葉片和花朵;單軸類,每年在直立的莖上能繼續生長葉片和花朵。
園藝上通常將蘭科植物分為3類:
(1)附生蘭。生長於熱帶雨林的樹杈、樹皮或懸崖上,對溼度要求較高。花序一般下垂或傾斜,如石斛、萬帶蘭等屬。中國以外栽培的蘭花多屬此類。花大,色豔,多無香味。在中國一般稱為“洋蘭”。
(2)地生蘭。也稱陸生蘭,生長於亞熱帶、溫帶林下坡地腐殖質土壤。花序直立。花較小,多有香味。對光、溫、溼、土等生態因子要求較嚴。一般在原產地冬季進入休眠。栽培較普遍的是蘭屬的一些種類,其中有的能耐較低溫度。
(3)腐生蘭。生長在地下,無葉綠素,從腐爛的植物體吸取養料,如天麻。
中國常見栽培的蘭科植物中,地生蘭有杓蘭、兜蘭、白芨、貝母蘭、獨蒜蘭、蘭、蝦脊蘭、鶴頂蘭等;附生蘭有石斛、萬帶蘭、指甲蘭、蝶蘭、火焰蘭等。中國蘭屬的種數約佔全世界(約40多種)的半數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是春蘭(Cymbidium goeringii)(見圖)、蕙蘭(C.faberi)、建蘭(C.ensifolium)和墨蘭(C.sinense)等。此外,中國還引進有附生蘭如卡特蘭、密爾頓蘭、金蝶蘭、金魚蘭等新品種。(見彩圖)
繁殖
常用分株法。生長良好的蘭類每隔2~3年可分株一次,通常春季進行。地生蘭分株時,先去土,洗淨,剪去腐根,再在假鱗莖間的分離處割開,置通風處陰乾,即可栽植。若行盆栽,底部先加入小石粒或木炭,再加粗土,然後放入培養土。附生蘭分株,也宜先修剪根系,再適當分開,用泥炭蘚、蕨根、落葉等栽培材料包在根系之外,然後栽入漏空花盆或木框中。也可採用組織培養法繁殖。播種繁殖一般用於雜交育種,須經5~6年始花。
栽培管理
蘭花類多屬半陰性植物,栽培場地力求空敞通風,依傍水源。最忌強光直射,夏秋應置蔭棚下,一般控制50%光照強度。但附生蘭需光較多。地生蘭要求土壤含有大量腐殖質,疏鬆而排水良好,中性或呈微酸性(pH5.5~7.0)。附生蘭的栽培土以泥炭蘚、蕨根加入少量落葉、小粒木炭或畜糞碎片為佳。一般地生蘭要求相對溼度45~65%,附生蘭在生長期間要求相對溼度達70~90%。基肥多用發酵畜糞碎片或豆餅屑;追肥多用稀釋的有機液肥,或用顆粒狀固體肥。在生長盛期,自初夏開始每月施肥約1~2次。冬季移入室內防寒。蘭室溫度地生蘭一般白天可控制在15℃左右,晚間10℃。其中春蘭、蕙蘭耐寒力較強,可放入低溫溫室,保持2~3℃。附生蘭要求略高的室溫,白天宜20℃左右,晚間保持10℃以上,並須提前防寒。光線宜充足,並注意通風。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絹病、炭疽病,以及介殼蟲、紅蜘蛛、蚜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