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燎沉香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詩文翻譯

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就如同清水一樣清涼,秋天的夜景清幽無限。彎彎的水渠中,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隨風落下,但夜深人靜,這樣好的美景卻無人看見。三更鼓聲,聲聲響徹夜空,一片樹葉悄悄落到地上,輕音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也見不到黃昏時的景色,醒來後我把小園處處尋遍。

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著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盼盼已經不在,樓中的畫堂裡空留著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著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嘆。

注釋

彭城:今江蘇徐州。燕子樓:唐徐州尚書張建封(一說張建封之子張愔)為其愛妓盼盼在宅邸所築小樓。

紞如:擊鼓聲。

鏗然:清越的音響。

夢雲:夜夢神女朝雲。雲,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驚斷:驚醒。

心眼:心願。

黃樓:徐州東門上的大樓,蘇軾徐州知州時建造。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據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淨化和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詩文賞析

上片寫夢醒,深夜寂靜,明月如霜,在彎彎曲曲的池子裡,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滾下了晶瑩的露珠。三更時分,夜深人靜,一片樹葉落地都鏗然有聲,自己從夢中驚醒,夜色茫茫,踏遍小園尋找舊夢,卻無處可得。寫夜景,以夜間輕微的聲響襯托夜間的寂靜,寫夢僅用“夢雲驚斷”一筆帶過,無處尋夢,不禁黯然神傷。

下片寫自己這個“天涯倦客”在清幽的深夜被秋聲驚醒後惟見“燕子樓空”,感到無限惆悵。接著便由張與關盼盼的故事引出對整個人類歷史無限深沉的感慨,昔日燕子樓中的舊事,已如夢一般地逝去,而古往今來無數代人的歡樂、怨恨,又何嘗不像它一樣也如一連串連續的夢境?世人不明此理,固如大夢未醒。而大夢已醒的詞人自己,此時此地所感發的人生感嘆,在後人看來,難道不也是一場夢!這種對人生深刻的思考,顯示了蘇軾內心對於整個人類歷史的懷疑和迷惘,表現了他對宇宙、人生以及整個社會程序的憂患情緒。結合現實處境,表達了自己盼歸難歸,觸景傷情,懷古傷今的感傷。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僅“燕子樓空”三句,便說盡張建封(當為張)事,寫景如畫,感情濃郁,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低沉而感傷的情緒正是詞人厭倦官場的心緒在詞作中的藝術折射。詞境的開闊,題材的闊大,又是詞人把社會、歷史以及對人生哲理性思考引入詞作的豪爽表現。

詞人蒞臨徐州,宿於唐代名妓關盼盼的燕子樓。是夜,明月皎潔如霜,好風清涼如水,此為大景,以靜襯托夜之深。魚跳曲港,露瀉圓荷,此為小景,以動反襯夜之靜。如此靜夜,自能夢遇佳人。然三更鼓響,一片葉落,忽然驚醒,於是悵然若失,起而尋夢上徵融情入景,若夢若醒,亦真亦幻,給人以惝恍迷離之感。下片由人亡樓空,直抒感慨,把故園之思,今昔這感、人生如夢之嘆,打成一片。他從自己今日憑弔燕子樓,推想到他日後人又將憑弔自己所建的黃樓,一種人生須臾、榮枯無常的感慨襲上心頭,使他深有"古今如夢,何嘗夢覺"之慨。看來,這燕子樓的一夢,也不特是豔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起三句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並小結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於言外。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後的情感抒發。“

下闋乃醒後述懷,語意沉鬱而超然獨悟。換頭三句是實寫心境,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詩云:“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蘇軾此處當是化用杜詩,寫登樓後的思家心理。

詞人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圍繞燕子樓情事而層層生髮。景為燕子樓之景,情則是燕子樓驚夢後的纏綿情思,理則是由燕子樓關盼盼情事所生髮的“人生如夢如幻”的關於人生哲理的永恆追問。全詞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風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曠,用典體認著題,融化不澀,幽逸之懷與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顯示出蘇軾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詞中“燕子樓空”三句,千古傳誦,深得後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