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纖維
[拼音]:zhiwu rengong xunqi
[英文]:artificial fumigation for plants
研究植物與大氣汙染物相互作用的一種試驗手段,即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使植物接觸氣體汙染物,以研究植物對汙染物的吸收能力、抗性和敏感性;汙染物對植物的影響、劑量-反應關係、傷害症狀和複合汙染的作用;以及環境條件對植物與汙染物關係的影響等。這種試驗還用來篩選抗性植物和監測植物。
人工薰氣試驗中需要考慮和控制的條件是:汙染物的濃度和接觸時間、接觸方式(連續或間歇),植物的種類、年齡、發育時期、生長狀態,薰氣時的環境條件(光照、溫度、溼度、肥水供應、風速和換氣次數等等),以及薰氣前後的生長條件。
靜式薰氣
最早應用的人工薰氣裝置是一個簡單的密閉玻璃箱。試驗時用它罩住生長在地上或盆栽的植物,並引入一定量的汙染氣體。箱內空氣是不更換的,所以稱為靜式薰氣。它的缺點很多。首先,由於預先計算好的有毒氣體濃度會因植物、土壤和箱壁的吸收、吸附而降低,因而不能保持汙染物濃度;其次,由於受試植物的蒸騰作用,箱內空氣溼度會很快達到飽和,從而影響植物水分代謝和氣孔開度;此外,在陽光直接照射下,箱內空氣溫度和植物體溫度會顯著升高。所以靜式薰氣不符合薰氣試驗的基本要求。
動式薰氣
薰氣裝置由靜式薰氣箱發展成為動式薰氣室。這種薰氣室的室內空氣不斷流通和更換,氣體汙染物有控制地加入氣流中,從而能保持恆定的汙染物濃度和溫度、溼度等條件,為室內生長的植物提供了比較接近自然的環境。
動式薰氣室的大小、式樣和結構可以因試驗的物件和目的而有所不同。圖1是中國設計的動式薰氣室。人工薰氣試驗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薰氣室同時進行,其中一個通入經過過濾的清潔空氣,作為對照;另一個(或幾個)在通入的清潔空氣中加入一定濃度的汙染氣體。除了上述試驗方式外,還可以通入當地汙染的空氣作為對照,把同樣的汙染空氣經過過濾、去除某一種或數種汙染物,再進行處理,來追溯起作用的汙染物。前者稱為“加法”薰氣,後者稱為“減法”薰氣,兩者配合應用,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開頂式薰氣
動式薰氣雖比靜式薰氣進了一步,但是和自然生長條件相比仍有一定差別。例如:處在薰氣室內的植物受不到雨水的淋洗,沒有昆蟲授粉等等。因此近年來又廣泛採用了開頂式薰氣室。它是一個圓筒形裝置,頂部敞開(圖2)。汙染的或清潔的空氣從底部送入,從頂部排出。由於氣流是從下到上單向流動,周圍空氣很少可能從敞開的頂部進入薰氣室。室內植物實際上是在露天條件下生長,因而更接近自然界的情況。這種裝置適用於研究低濃度長期暴露所引起的慢性傷害。
薰氣室內的環境條件和自然界畢竟有所不同,特別是群體條件不同。因此有的學者設計了田間全開放式薰氣系統,即把極低濃度的汙染氣體用密佈于田間的管道通到植物周圍。
總之,設計薰氣試驗裝置應考慮下列要求:
(1)控制汙染物濃度;
(2)控制其他環境條件;
(3)模擬自然環境。根據試驗目的,可以有所側重。室內薰氣試驗只有同田間試驗和野外觀察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獲得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