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電器遙控裝置

[拼音]:jingliu

[英文]:runoff

降水經過陸地各種因素作用以後能夠流出的部分。徑流流經坡地、河槽,最後流出流域。對形成徑流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為降水、蒸發與下滲。

降水

以各種形態降落到地面的水的總稱,其中主要的是降雨與降雪。降雨形成徑流的過程比較複雜(見產流)。降雪則常先在地面積聚,待融化後再產流。

降水與徑流常用深度表示,稱為降水深或徑流深,以毫米計。一毫米水深代表平均鋪在流域面上一毫米的降水或徑流的水量。

蒸發

水或冰雪轉化成水汽的物理過程。陸地上的蒸發現象比較複雜,主要由水面蒸發與土壤蒸發兩部分所組成。湖泊水庫等水面的蒸發主要由水體的熱力條件決定,因吸熱而使水分蒸發。土壤蒸發則還與土壤的乾溼程度有關。植物因生理需要而蒸發水分的現象稱為散發。蒸發與散發合稱蒸散發。地下水也有蒸發,特別當林木茂盛,表土乾燥時,地下水的蒸散發量很可觀。蒸發亦用深度表示,以毫米計。蒸散發對徑流形成有重要作用。乾旱地區年降水量的90%以上用於蒸散發,溼潤地區也在40%以上。蒸散發決定了降水開始時的土壤溼度。在乾燥的土壤上很難產生徑流,而在溼透的土壤上則全部降雨都產流,易於發生洪水。

下滲

水分通過土壤空隙向下運動的現象。當土壤很乾燥時,土壤顆粒能將水分子吸附在自己周圍,形成薄膜,稱為薄膜水。分子吸力很大,產生的下滲很快。薄膜水滿足以後,土隙空間可產生表面張力,以毛管形式使水分下滲,形成毛管水。毛管力比分子吸力要小得多。毛管水滿足以後,土間空隙將產生自由水,即受重力作用能以下滲的水。這時的下滲最慢,而且穩定,稱為穩定下滲。當自由水已經排完而毛管水仍飽滿時的土壤溼度稱為田間持水量,即在自然狀態可含蓄的最大水量。

乾燥而粗粒的土壤下滲率可達數百毫米每小時,溼透密實的土壤則只有幾個毫米每小時。在降雨過程中下滲率隨時間而變,由大到小。描述這個過程的曲線常稱為下滲曲線。

徑流的分類

徑流按水源劃分為地面徑流、壤中流與地下徑流三種。

(1)地面徑流:在地面產生並在地面流動的徑流。其中在坡面上流動的稱為坡面漫流,在河道中流動的稱為河川徑流。

(2)地下徑流:水下滲到地下含水層以後通過地下水流動流入河川的徑流。

(3)壤中流:在土壤中流動的徑流,也稱表層流。表層土常含腐植質,比較疏鬆,下層風化土則比較密實,更下層的基岩往往更為密實。下滲水分較容易通過上土層,較難通過下土層,因此就在這兩個土層的介面上流動,形成壤中流。

參考文章

徑流Runoff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