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紋防鬆

[拼音]:Quanzhou Kaiyuan si

[英文]:Kaiyuan Temple, Quanzhou

在福建省泉州市,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後屢毀屢建,現存宋建雙石塔和明建大殿。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

在開元寺大殿前東西兩側,都是五層樓閣型八角石塔。雙塔是可以登臨的同類型石塔中做工最精細的,其建築細部較忠實地反映南宋時福建地區的木構建築的風格(見彩圖)。

寺廟前方建雙塔盛於唐代。開元寺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為9層木塔。宋天禧年間(1017~1021)改為13層;紹興年間(1131~1162)又易為7級磚砌。嘉熙二年(1238)改建石塔,淳祐十年(1250)建成,稱鎮國塔。

開元寺西塔始建於五代樑貞明年間(915~920),為7層木塔,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年間(1111~1117)改稱仁壽塔。紹興年間毀於火,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改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竣工,建成時間較東塔早13年。西塔高44米,全部石砌,每層由塔壁、迴廊和塔心柱組成。塔下有八邊形須彌臺座,其圭腳和束腰較高,角柱作力士狀,束腰以間柱劃分,刻蓮瓣及佛教故事。臺座上環以石勾闌,勾闌盡端無抱鼓石,踏跺四出。底層塔徑約14米,每面一間,四角置圓形倚柱,下用覆盆柱礎,柱間上有闌額,下有地栿。四正面在闌額、地栿間立槏柱,中闢券門,四斜面設佛龕,門和龕兩側雕刻天王、護法神、普賢、文殊等像。一、二層闌額下另置雀替。斗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第二跳華栱直接承橑簷枋,無令栱。耍頭雕作福建特有的曲線昂嘴狀。櫨鬥及互動鬥下雕出皿板。由於使用石材,塔簷伸出很短,但屋角起翹甚高,簷口仍呈曲線,垂脊端置力士一尊。從二層起,各層均設平坐勾闌。各層之門、龕上下交錯,除可補強垂直面的結構外,在立面上也產生了變化。塔內迴廊架設石雕的角乳栿,劄牽、蜀柱,反映出當時木塔的內部構架情況。塔內不設扶梯或蹬道,僅在靠塔心柱的一側留出方孔,便於架梯。塔頂坡度較一般宋塔平緩,正面於塔剎座下留有一檢修孔。塔剎由剎座、覆缽、寶珠、仰蓮、相輪、花盤、寶瓶等組成,再以鐵鏈懸於屋角。

東塔鎮國塔高48米,其平面、結構、外觀都與仁壽塔基本相同。兩塔都經後世修繕,配補構件。

大殿

現大殿是元末毀後於明洪武初年重建的,明清兩代作過多次修繕,構架尚儲存很多宋代做法和地方特點,是長江以南少數幾座大型木構殿宇之一。大殿是重簷歇山頂建築,殿身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十六椽,周圍是深一間的副階,構成下簷。以後又把前、後副階向外加寬一間,形成現狀。殿身沿進深分三跨,用二排金柱。前跨為六椽栿;中跨為七椽栿,前端壓在前跨六椽栿上,後尾插入後金柱柱身;後跨為三椽栿,外端壓後簷柱頭鋪作上,樑尾也插入後金柱柱身。樑均為月樑。前跨和中跨中央五間裝平棊,梢間和後跨不裝。殿柱均為石柱,做六面海棠瓣形,有的是宋代原物。殿身中央五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梢間一朵。柱頭、轉角、補間鋪作下都墊一蓮臺,其間連以月樑形柱頭枋,上放櫨鬥。鋪作內外都出四跳華栱,扶壁栱以泥道重栱承柱頭枋為一層,重疊二層。殿身構架、斗栱基本是宋代做法。副階樑柱斗栱則是晚明或清代樣式。

此殿雖記載為明初重建,但略去明以後的花紋雕飾,通過其粗矮的柱身,勁健的月樑和疏朗高聳的斗栱,尚可大體推測宋代原構的面貌。鋪作下墊蓮臺的做法見於泰寧甘露庵,也屬宋代福建地方風格。前跨下層華栱雕做飛天形,則是僅見孤例。上簷外簷斗栱被遮,副階構件均屬明清特點,故外觀已不具宋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