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生產自動化

[拼音]:jiliang jingjixue

[英文]:econometrics

以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確定經濟關係中的具體數量關係的科學,又稱經濟計量學。計量經濟學對經濟關係的實際統計資料進行計量,加以驗證,併為經濟理論關於經濟變數之間依存關係的定性敘述提供定量資料,以便預測未來,為制定經濟規劃和確定經濟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計量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加強市場預測、合理組織生產、改善經營管理等經濟活動服務的。計量經濟學一詞,最早出現在P.喬姆帕於1910年出版的《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原始理論綱要》一書中。30年代初,它已成為一種定量研究經濟生活的獨特的方法。在系統工程中,計量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系統的主要建模方法之一。它利用經濟統計學所提供的在經濟活動中的統計資料和資料,運用數學的和統計學的方法研究經濟聯絡中表現出來的數量的規律性。

研究內容

計量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大體上有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收入與消費之間的關係,進行需求分析,預測商業迴圈,使企業能及時地適應和利用經濟形勢的變化,從而使企業避免遭受損失和增加利潤。

(2)同市場研究有關的需求彈性和供應彈性問題,以發現一定產品的需求彈性和最適宜的產品價格,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

(3)計量經濟模型。

計量經濟模型

按照研究物件的綜合程度,一般分為三種。

(1)微觀經濟模型:以公司為物件,用以組織生產和管理企業。

(2)部門經濟結構模型:以部門經濟為主要研究物件,使用綜合程度較高的總量指標,在投入產出分析(見投入產出法)基礎上進行研究。

(3)巨集觀經濟模型:以整個國民經濟機制為研究物件,僅使用高度綜合的經濟指標(如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投資、儲蓄等)。計量經濟模型在方法論上的主要特點是運用現代數學工具,如利用時差分析、譜密度函式、矩陣理論等結合數理統計知識來研究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計量經濟模型一般是由變數(分內生變數與外生變數)、引數(又稱結構引數)、餘項(又稱隨機干擾項)、方程式四種要素有機結合而構成的能運算的模型。最早出現的計量經濟模型是30年代J.廷伯赫建立的荷蘭經濟模型。它在描述國民經濟結構的基礎上,用來制訂和分析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以及為達到這些指標所採取的政策手段之間的關係。4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L.R.克萊因把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模型結合起來,用以預測經濟波動取得成功。而後又陸續出現了諸如沃頓模型、布魯金斯模型和DRI(Data Resources Incorporated)模型等。其中沃頓模型共由210個聯立方程所組成,主要用於短期預測。1976年創立的DRI模型是一個具有718個內生變數和 170個外生變數的共數百個聯立方程的大型計量經濟模型。它還包括有51個工業部門構成的投入產出模型。這一模型主要用來分析和研究綜合性的巨集觀經濟問題。最簡單的計量經濟模型有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式,其表示式為

它是研究生產量Y(內生變數)與勞動力L和資本K(均為外生變數)之間關係的一種計量經濟模型,式中A、α、β均為引數。

建模和應用

計量經濟模型從建模到應用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定式:根據經濟理論把複雜的經濟關係表成可進行數理統計處理的數學模型。

(2)估計:依靠統計推斷的理論和方法,利用有限的樣本資料,估測模型中結構引數的數值。估計的方法一般有最小二乘法、二階段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等。

(3)檢驗:通過模型推測,檢驗模型的理論與假設是否正確,估計引數是否合理,分析效果的靈敏度和預測能力的大小。檢驗的方法有方差分析、F檢驗、T檢驗、DW 檢驗和擬合度分析。

(4)應用:計量經濟模型一般應用於社會經濟結構分析、經濟預測和政策評價。

參考書目

L.R.Klein,A Textbook of Econometrics,Prentice-Hall,New Jersey,1974.

Oskar Lange,Introductionto Econometrics,4th ed.,Pergam n Press,New 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