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生成

[拼音]:Luoyang chengshi guihua

[英文]:planning of Luoyang

洛陽是中國歷史名城,又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城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隴海和焦枝鐵路的交匯點。城市北靠邙山,南臨洛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市行政區域包括四個城區、一個郊區、一個吉利工業區和三個市轄縣。總面積3314平方公里,1984年底總人口256萬人;其中市區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55.3萬。

沿革

洛陽在歷史上是“九州”腹地,交通要衝和政治、軍事、經濟重鎮。中國古代有九個朝代建都於此,故有“九朝古都”之稱,文化古蹟甚多(見洛陽城)。1948年建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洛陽市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在這裡興建了拖拉機廠、軸承廠、 礦山機械廠、 熱電站等重點工業專案。現在洛陽市已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城市。

1954~1956年規劃方案

洛陽市在1954~1956年制定以澗西工業區為主的總體規劃。這個規劃以國家經濟建設計劃為依據,結合重點工業專案的選址,確定了工業區和居住區的佈局,統一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和對外交通運輸設施,為城市各項建設的協調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使重點工業建設專案和市政建設都較好地發揮了投資效果。

規劃方案妥善處理了重點工業專案的合理佈局和保護歷史名城的關係。根據當時的初步勘查,舊城以東白馬寺地區,古墓文物較多,而澗河以西的澗西區地下文物較少,所以規劃把重點工業專案集中佈置在澗西。澗西工業區同舊城區之間保持適當距離,既使新工業區能依託舊城,又為保護舊城以及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等歷史遺蹟和地下文物創造條件。同時,規劃中把現存的重要名勝古蹟和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結合起來,成為城市的遊覽勝地。

洛陽市城市規劃方案還較好地解決了城市的功能佈局和地形相結合的問題。規劃根據當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河,隴海鐵路沿邙山南麓東西橫貫的特點,恰當地利用山河之間的平原,形成東西長19公里、南北平均寬3公里的帶形城市佈局,並以由北而南流經市區的澗河和現有的舊城區為依據,把城市劃分為三個分割槽:澗河以西是主要的工業區;澗河以東是市行政機關和各項文化、經濟、服務設施集中的市中心區;東部以舊城為中心,發展地方工業和手工業。各分割槽內部的生產、生活設施基本上做到就地平衡,並都能利用隴海鐵路的運輸條件。

1981~2000年規劃方案

1981年,對1954~1956年洛陽城市規劃作了修訂,編制了新的總體規劃(1981~2000)。新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從實際出發,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填空補缺,協作配套,改造完善,充實提高,適當發展。”即以原規劃為基礎,把火車站和市中心一帶建設成為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的中心,澗西和舊城西區則擴大成為城市的分割槽中心(見圖)。規劃提出:要進一步改善居住條件,城市生活用地向秦嶺北麓的坡地發展,並適當發展洛河以南的安樂窩一帶地區。對舊城採取“保留、恢復、疏散、暢通和現代化”的原則,注意保護舊城的傳統風貌,恢復一部分有價值的古建築,重修明清商業步行街,遷移或停辦嚴重汙染環境的工廠,疏散過密的人口,改善交通條件,使保護舊城同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對洛陽古城,規劃中確定了要保護的名勝和史蹟的專案及其空間範圍;對於重要史蹟、遺址和地下有文物的地區,將用綠化帶和道路把它們圍繞起來,既成為明顯的標誌,又起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