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無功補償器

[拼音]:Huajuexiang Qingzhensi

[英文]:Mosque at Huajuexiang

原名清修寺,俗稱東大寺。在陝西省西安市內北院門化覺巷,建於明初(14世紀);明嘉靖元年(1522)、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先後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幾經修葺。它是中國現存採取傳統建築形式的清真寺中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佈局

化覺巷清真寺坐西朝東,東西245.68米,南北47.56米,為傳統四合院式佈局,沿中軸線佈置五進院落。第一進為入口院,大門開在南牆。以東牆上的磚照壁為全寺中軸線的起點。建木牌坊居院中,正對北牆的二道門。第二進院落中部有三開間石牌坊,其南原為墓地,現已遷出,北為經堂。三道門又名“敕修殿”,陳列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碑多座。第三進院落中心為“省心樓”,即呼喚禮拜用的邦克樓。南北兩廂分別安排有浴室、阿訇居室、講經室、會客廳等。第四進院落是全寺的主院,西為禮拜殿,殿前有月臺,臺前南北兩側各置一碑亭;東面還有一座“鳳凰亭”。第五進院落為後院,南北各築有望月臺一座。

形式

化覺巷清真寺有禮拜殿、省心樓、碑亭、木石牌坊等共約15種建築形式。主要建築都採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體系。省心樓平面呈八角形,兩層三簷,琉璃攢尖頂,樓上樓下均圍以簷廊,樓高10~31米。全寺主體建築禮拜殿平面呈“凸”字形,建築面積1278平方米。大殿面闊7間計32.95米,深4跨計27.6米。凸出部分為窯殿,窯殿後牆上有尖拱形壁龕,俗稱窯窩。在大殿通往窯殿的門旁設講經壇或稱宣諭臺。禮拜殿平棊高6米,屋頂為“勾連搭”式。

裝飾

沿中軸線各主體建築都採用天藍色琉璃瓦頂,裝修也多用藍色。禮拜殿內運用了多種建築裝飾手法,天花圖案共計 600餘幅。樑枋滿布著瀝粉貼金彩畫。窯窩壁龕內為阿拉伯式幾何紋樣裝飾,周圍飾以滿花木雕。彩飾中多處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寶瓶、牡丹、菊、荷等紋樣。建築物的屋脊、透氣孔、照壁,以及墀頭、瓦當等部位,採用磚雕裝飾,做工精細,而禮拜殿門廊兩端大型花卉磚雕更為精品。

庭園

在清真寺第三進院落中種植花卉,第四進院落中的“鳳凰亭”,更具有中國園林建築風格,禮拜殿的月臺前設定石欄、水池、疊石等小品,在第三、四進兩院的南部都建有幽靜的小庭園,使莊嚴肅穆的宗教環境中平添生機盎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