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吸振器

[拼音]:leida duikang

[英文]:radar countermeasures

採用專門的電子裝置和器材對敵方雷達進行偵察和干擾的電子對抗技術。雷達對抗包括雷達偵察和雷達干擾。其目的是獲取敵方雷達的戰術和技術情報,採取相應的措施,阻礙雷達的正常工作,減低雷達的工作效能。

雷達偵察

使用雷達偵察裝置截獲敵方的雷達訊號並經過分析、識別、測向和定位,獲取戰術技術情報,是雷達對抗的基礎。雷達偵察分為雷達情報偵察和雷達對抗支援偵察,兩者互為補充。雷達情報偵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敵方雷達的偵測獲取雷達的特徵引數,判斷雷達的效能、型別、用途、配置和所控制的武器等有關戰術技術情報以及防禦系統的組成。它是制定作戰計劃、研究雷達對抗技術和使用雷達對抗裝置的依據。雷達對抗支援偵察的主要任務,是在情報偵察、獲取資料的基礎上,實時截獲敵方雷達的訊號,分析識別威脅雷達的型別、數量、威脅性質和威脅等級等有關情報,為作戰指揮實施雷達告警、戰術機動、引導干擾和引導殺傷武器等戰術行動提供依據。

基本原理

雷達輻射電磁訊號,是實施雷達偵察的前提。通常,雷達的型別、工作體制和基本效能由其特徵引數表示,如載波頻率、發射功率、調製型別、脈衝寬度、脈衝重複頻率、天線方向圖、天線掃描型別、極化形式和頻譜寬度等。在這些引數中,有些只能間接測量計算,如發射功率、調製型別等;有些可直接測量,如載波頻率、脈衝引數、頻譜等。根據這些引數,可以判斷雷達型別及其配屬的武器系統。例如,探測到低重複頻率的雷達訊號,表明為預警雷達;探測到高重複頻率的雷達訊號,表明為控制武器的跟蹤雷達;同時探測到相同重複頻率的多個載頻訊號,表明為頻率分集雷達;通過對雷達測向和交叉定位,可以判斷出雷達的地理位置等。利用這些資訊即可判斷武器防禦系統的組成。對於雷達偵察裝置來說,這些雷達的特徵引數以及雷達訊號的到達方向和波束指向偵察波束的時間,都不具備先驗資訊。因此,偵察裝置截獲訊號,除了接收機具有高的訊號檢測概率外,還有偵察接收機頻率與雷達工作頻率、偵察天線波束與雷達天線波束重合問題。因此,偵察裝置截獲威脅雷達訊號的概率是訊號檢測概率、頻率重合概率和波束重合概率等各種概率的乘積。對於短暫訊號,截獲概率要高。必須採用先進的技術,組成複雜的綜合系統。雷達用途廣泛,體制繁多,頻率覆蓋範圍寬,訊號形式複雜。因此,偵察裝置在密集複雜的電磁環境中,其輸入端是多部雷達形成的隨機交錯訊號流。偵察裝置必須從隨機交錯的訊號流中分離出各個獨立的雷達訊號序列,測定其引數,與資料庫中已存引數進行比較。對於新出現的雷達訊號,則補充到資料庫中去。雷達接收機接收目標回波,其訊號能量與雷達和目標間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而偵察接收機接收雷達發射的直射波,訊號能量與它和雷達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因而偵察距離大於雷達的作用距離。這是雷達偵察的顯著優點,在軍事作戰中可獲得較長的預警時間;其次是隱蔽性好,有利於監視敵方的活動。在自由空間,雷達偵察裝置的偵察距離,用偵察方程(1)估算

(1)

式中R為偵察距離;Pt為雷達發射機的輸出功率;Gt為雷達天線在偵察站方向的增益;Gr為偵察天線的增益;Pr為偵察接收機的輸入功率;λ為工作波長;r為接收天線的極化係數;ζ為接收裝置高頻傳輸係數;n為分辨係數;β為大氣傳輸衰耗係數(分貝/公里);R0為不考慮大氣衰耗時的偵察距離。式中工作波長較長時,可忽略大氣衰耗的影響,此時,β=0。若Pr為偵察接收機的門限電平P

,G

為雷達天線波束指向偵察天線時的Gt,則R為最大偵察距離R

。此時,(1)式可簡化為

(2)

由於在雷達頻段電波為直線傳播,最大偵察距離受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射的影響。地球表面兩點間的傳播距離,按下式計算

(3)

式中h1、h2分別表示雷達天線和偵察天線的高度(米)。實際的偵察距離必須滿足(2)、(3)兩個方程。

對雷達偵察裝置總的要求是頻率覆蓋範圍寬,截獲概率高,測向、測頻和測量引數的精度高,接收機靈敏度高,動態範圍大,解調功能完善和自適應能力強等。

裝置組成

雷達偵察裝置一般由天線和伺服控制器、接收機、訊號分選和處理器以及顯示記錄裝置等組成(見圖)。它的主要特點是全向天線和定向天線相結合,具有抑制旁瓣的功能;瞬時測頻接收機引導超外差接收機提高了頻率截獲概率,並具有較好的訊號分析功能。天線和伺服控制器從空間接收電磁訊號和測量訊號的到達方向,通常採用圓極化或斜極化形式。測向的方法有搜尋測向法和非搜尋測向法。前者使用銳波束天線,後者一般採用比幅和比相兩種基本體制。接收機用於接收和放大訊號,解調訊號,測量訊號的頻率。測頻的方法有搜尋法和非搜尋法。訊號分選和處理器將接收到的交錯訊號去交錯,分離成為各個獨立的訊號序列,經過測量引數和識別後送到顯示和儲存裝置。常用的顯示器有全景顯示器、方位頻率顯示器、頻譜顯示器和字元表格顯示器等。常用的儲存裝置有磁帶(盤)記錄器、磁帶錄相機、印表機和照相機等。

雷達干擾

利用各種干擾裝置和器材輻射、反射、散射或吸收電磁能量,阻礙雷達的正常工作或降低雷達的效能,使其不能正常檢測有用資訊或跟蹤目標,以達到降低雷達控制武器的精度的目的。按照產生機理,干擾可分為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兩類。有源干擾是由專用的干擾發射機輻射干擾電磁波。無源干擾是利用干擾器材對電磁波的散射或吸收特性產生干擾電磁波或改變目標回波的特徵,達到干擾雷達的效果。完善的干擾系統往往綜合採用多種干擾手段。

雷達有源干擾

雷達接收機接收目標回波,同時也接收頻率相同的干擾訊號。雷達有源干擾就是增加雷達接收機的噪聲,降低其信雜比,增加對有用訊號檢測的不確定性,或者增加接收機的虛假資訊,提高資料的錯誤率和虛警率。雷達有源干擾分為壓制性干擾和欺騙性干擾兩類。

(1)壓制性干擾:增加接收機的噪聲,甚至淹沒其目標回波,使受干擾雷達的顯示器不能顯示目標資訊或不能提取正確的資料,甚至使接收機飽和,失去檢測訊號的能力。噪聲調製干擾是常用的典型干擾樣式,通用性強,對多種雷達體制都有較好的干擾效果。壓制性干擾分為窄帶瞄頻式干擾、寬頻阻塞式干擾和掃頻式干擾。瞄頻干擾是集中能量有效地使用干擾功率,但同一時間只能干擾一部雷達。阻塞式干擾同時能干擾頻帶內的多部雷達,但功率分散。掃頻式干擾兼有兩者的特點,適宜於對付多威脅訊號環境,但掃頻速度必須選擇得當。干擾方程是設計和應用雷達對抗裝置的依據,它的形式是

(4)

式中PJ、GJ分別為干擾發射機輸出功率和天線增益;墹fJ為干擾頻譜寬度;rp為干擾天線極化係數;σ0為目標有效散射面積;DJ為雷達站和干擾站的距離;PR、GR分別為雷達發射機輸出功率和天線增益;墹fr為雷達接收機線性部分通頻寬度;F(θ,φ)為雷達天線場輻射方向圖歸一化函式;KJ為有效壓制給定雷達的壓制係數;Pj、Pr為雷達接收機輸入端的干擾功率和訊號功率;β為大氣對電磁波的衰減係數(分貝/公里);DR為雷達與目標的距離。如干擾機和所掩護的目標在同一處(如機載干擾機),並忽略大氣衰減的影響,則DR =DJ,F(θ,φ)=1,β=0,干擾方程可簡化為

(5)

當Pj/Pr比值大於或等於KJ時,干擾才是有效的。不同工作體制的雷達,對不同的干擾樣式,KJ值不同。因此,KJ值也是衡量干擾調製訊號質量和雷達抗干擾性能的一個重要引數。當

時,可求得最小有效干擾距離D

,在戰術使用和技術設計中它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引數。

(2)欺騙性干擾:模擬敵方雷達目標回波,經過干擾調製,逐步改變其有關引數,使雷達操作員或自動判別系統作出錯誤的判斷,增大控制武器的誤差。根據對雷達的干擾作用,欺騙性干擾可分為距離門跟蹤欺騙、角度跟蹤欺騙、速度門跟蹤欺騙和假目標欺騙等多種。欺騙性干擾主要採用轉發式和應答式兩種干擾體制。欺騙性干擾的特點是隱蔽性好、裝置體積小、重量輕,適於各種載體使用。

雷達無源干擾

無源干擾常用的器材有箔條(干擾絲)、各種角反射器、假目標和雷達誘餌、反雷達塗層等。干擾絲一般有金屬箔或塗覆導電層的玻璃纖維、卡普綸等介質製成的偶極子反射體,對電波具有散射特性。連續投放可以形成干擾走廊或干擾雲,目標在其中運動,回波訊號便被掩沒。適時斷續投放,可使雷達跟蹤干擾而丟失目標,稱為欺騙性干擾。角反射器一般有各種形式,如三角形角反射器、圓形角反射器、方形角反射器、倫伯透鏡角反射器和雙錐角反射器等,能增強對電波的反射,一般用於模擬較大目標的回波,製造假目標。假目標和雷達誘餌,多用於突破敵方雷達防禦系統,阻礙敵方對目標的識別和跟蹤。反雷達塗層,塗敷在目標表面上,改變目標的雷達散射面積或空間媒質的電效能,減小目標對雷達電波的反射,降低雷達的探測能力。無源干擾的特點是通用性強,製造簡單,使用方便,因而長期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