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處
[拼音]:yantu huayi
[英文]:land slide
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或工程活動,岩土沿坡向下移動的現象稱為岩土滑移。多發生在地質條件不良的山區,特別是在新構造運動劇烈上升地區的河流沖刷岸。
岩土滑移按其破壞深度和性質分為:
(1)破壞僅達自然風化所及深度的,有坡面流坍(也稱坡面流泥流石)、落石、剝落、碎落、坡面沖溝和土爬;
(2)破壞限於因臨空解除安裝生成的斜坡表層鬆弛帶,有坍塌和邊坡滑坍;
(3)破壞深達斜坡體內,有崩塌、錯落、滑坡和岩石深層蠕動。由於岩土滑移是一種地質災害,需採用各種勘察手段,弄清組成斜坡岩土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結構型別和水文地質條件及其變化等;查明自然的和人為的對斜坡巖體破壞作用因素和部位;查出斜坡破壞的型別、性質、範圍和可能的發展,使防治工作能針對危害和病因。下列幾種岩土滑移現象,對建築物的危害較大。
崩塌
由多組構造裂面相互切割或岩脈穿插的破碎巖體組成的高陡斜坡,因坡面處的破碎岩土先變形脫落,使上部巖體失卻支頂而倒塌;下伏軟弱岩層的斜坡,由於軟巖擠揉變形致使上覆巨厚的巖體發生巖崩:由黃土、巖堆或堆積土組成的高陡斜坡,因坡腳受破壞或因振動導致土結構破壞,使大量岩土體崩墜。這些現象,都稱為崩塌。其特點是:先兆不明,突然發生,每次崩塌都沿新的破壞面而下,且崩塌體多脫離崩床,堆於坡角;崩落後不能保持體內各巖塊或土塊間的相對位置。對崩塌的勘察,重點是查明巖體中破碎或軟弱岩土的分佈,岩土的強度和影響強度變化的主要因素,岩土應力分佈和引起應力變化的作用因素等。各種工程設施原則上應避開有可能發生大中型崩塌地段,特別是在地震高烈度地區。治理時應按斜坡的岩土結構和病因,參考當地極限穩定山坡,對不同部位分別進行加固、刷坡和減重,有條件時也可建造遮攔構築物,如洞、棚、柵欄和擋石牆等。為了防止底部軟弱或破碎岩土發生變形,常按地形和地質條件採用各式漿砌圬工、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等剛性支牆,增強支頂作用。對位於斜坡中部被支頂的岩土,可用水泥砂漿或金屬錨杆和錨索錨固不穩定的巖體和巖塊。對因底部受壓而擠揉導致上覆岩土崩塌的,宜採用減重措施。凡屬可能崩塌的地段,均要恢復植被和做好地表排水。
錯落
當坡體下具有一向外緩傾斜的、由鬆散破碎岩土組成的底墊層時,由於荷載增大或底墊層的強度降低,而產生一種以壓縮為主的變形,使上覆岩土沿後緣某一組或兩組向外陡立的裂面作整體下挫的現象稱為錯落。錯落雖不似崩塌變形急劇,但由於錯動帶中地下水活動、風化情況和應力變化等,可發展為崩塌、再錯落、滑坡或坍塌,甚至作泥石流狀崩潰。勘察時要著重查明各級錯壁的產狀、力學性質和分佈間距;底墊層的成因、巖性、厚度、產狀、地下水及強度變化等。大中型錯落地段,由於既要平衡深部的推力,又要防止淺部的危害,故工程設施以避開為宜。整治原則以在錯體後部減重和在前部支擋為主,輔以地表排水,必要時做疏幹錯體前部的措施。
滑坡
斜坡上的岩石沿坡內一定的軟弱帶(或面),作整體地向前向下移動的現象。它是在重力作用下因外形的改變、水的活動、震動等使其剪下應力大於滑帶岩土的強度,或因震動液化、溶蝕、潛蝕、自燃、人工採空等,使滑帶岩土的結構破壞或性質改變而產生的。滑動後常具環狀後緣、月牙形凹地、滑坡臺階和壟狀前垣等特有的地貌。巖體滑坡的後緣和分塊裂縫常呈直線或折線形。勘察時首先要找準滑移帶,弄清其特點。堆填和堆積的土體多沿有地下水活動的新老土接觸面間、不同崩坡積層間、新老洪積層間、老地面或基岩頂面等滑動;黃土則常沿含水的黃土層接觸面、黃土中鈣核層和沙層、或下臥的基岩頂面滑動;巖體一般沿有裂隙水作用的層間錯動帶、軟巖夾層、軟巖頂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斷層帶或侵入岩的接觸風化帶滑動。在滑坡群和規模過大的滑坡地段不宜建立工程設施。防治滑坡以採用綜合措施為原則,以控制或消除主要病因為目的。由於水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滑坡帶富集流動的地下水,可用盲溝、瀉水隧洞或灌注化學漿液堵水,結合仰斜鑽孔排水和集水井等措施截排;也可採用滲水支垛、支撐滲溝或仰斜鑽孔等措施疏於滑坡前部。對失卻支撐的滑坡在滑坡前部做抗滑堤、牆或樁等支擋措施易於生效,在條件允許時,也可用抗滑明洞支撐滑體。因上覆荷載過大產生的滑坡,在滑體的後部減重和前部支擋,效果顯著。
岩層蠕動
由軟岩層為主組成的高陡斜坡上,在自重的長期作用下岩層向臨空方向逐漸鬆弛、張裂、彎曲至倒轉的現象。岩層蠕動也可產生在斷層帶附近受過擠壓而緊密褶皺的岩層中,或逆斷層和層間錯動帶的上盤岩石中。其特點是變形範圍大且較深,在蠕動階段變形緩慢,一旦坡腳遭到破壞,即可轉化為崩塌、大型坍塌、錯落或滑坡。
岩石深層蠕動,常發生在地應力集中的地段。重力和地應力是蠕動的主要因素。勘察中常用洞探和鑽探來了解變形範圍、各個部分的變形形態、巖塊架空和充填情況。蠕動的斜坡易於轉化而急劇破壞。各種工程建設以避開大規模蠕動的斜坡為宜。防治原則視其轉化情況而定。一般採用後部減重、前部支擋、防止坡腳破壞並加強地表排水的措施較為有效。
坍塌
斜坡表層鬆弛帶中的鬆散岩土,在滲入水後,因區域性岩土強度減小而產生坍坡,隨著潮溼體的擴大和塌陷,上部岩土繼續坍落,坍至一定緩度後才呈穩定狀態。坍下的岩土,一般堆於坡腳;也有在暴雨中塌下,遭雨淋稀釋而似流泥流石狀。勘察工作著重查明解除安裝形成的鬆弛帶範圍、水分集中的軟弱帶、岩土受水後的軟化程度、鬆散體在不同溼度下的結合力以及斜坡應力等。在防治上需首先做好地表排水。一般刷緩邊坡並做各種型別的護坡可防止坍塌;有時也可修建各種護牆和擋牆(見土和土體、岩石和巖體)。
參考書目
山田剛二等著,翻譯組譯:《滑坡和斜坡崩坍及其防治》,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山田剛二、渡正亮、小橋澄治:《地すべり·斜面崩壞の実態と對策》,山海堂,東京,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