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機械工程史

[拼音]:gong he nu

中國古代的射遠器械,能發射彈丸或箭,以射擊遠處的目標。弩是有臂的弓,比弓射得更遠,臂上有弩機(圖1)用以控制射擊。發射時用手指向後撥動懸刀,牙下墜,“望山”隨之前傾,弦向前運動彈擊箭桿,使箭激射而出。

早期的弓用彈射擊,稱為彈弓。彈有石制、泥制和陶製的。後來的弓用箭(矢)射擊。弓箭最早出現於遠古漁獵時代,是中國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箭桿有竹杆和木杆之分。最初的箭鏃有石制、骨制和角制的,商周時用青銅鏃,秦時用鐵鋌銅鏃和鐵鏃,到漢時才完全用鐵鏃。

春秋時已有弩。戰國中期的弩已很精緻(圖2)。當時韓國的強弩能射600步(戰國時一步約合1.2米)。出土的漢代弩機,在望山上已有刻度,類似近代步槍上標尺的作用,能提高射擊的準確性。漢代的弩有1石(漢代1石約31千克)至10石等8種,最常用的是6石弩。最初弓弩手用臂開弩,稱臂張弩。以後有蹶張弩,用一腳開弩;後來又有腰開弩,用雙腳開弩。蹶張弩2~3石,腰開弩7~10石,到唐代或稍前又出現用絞車開的弩。唐代杜佑《通典》記載:“馬弩(馬上用)射二百步,臂張弩射三百步,絞車弩射七百步”(唐代一步約合1.56米)。宋代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的許多雙弓弩和三弓弩都是絞車弩,又稱床子弩。北宋初,床子弩經魏丕改造後能射1000步(約1556米,宋代一步約合1.54米)。張弩人數從4人、7人,20人、30人直至 100餘人。射擊時由一人瞄準,另一人用椎打擊弩機發射。各種強弩的張力達15~30石(宋代一石約合63.6千克)。

春秋末期的技術著作《考工記》有“弓人”、“矢人”兩篇,對於弓箭的選材、製造和檢驗,弓的強弱,箭的長短、輕重等,已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宋代為統一兵器製造工藝,於熙寧六年(1073)編成兵器制度一百一十卷(已佚),其中添修和製造弓弩式十卷,稱為“熙寧弓式”。此後許多兵書或兵器條例中,大多規定有弓弩特點、使用方法、製造規範和用料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