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紡紗

[拼音]:dixia jianzhu huanjing

[英文]:underground environment

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機組成,並與生存在其內部的人員相互作用的地下物質空間;是綜合研究人和地下環境相適應的新課題。

發展簡史

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地下建築的環境問題逐步被引起重視。70年代後期,工業發達國家將地下空間視為資源,大力發展各類地下建築工程。由於地下建築本身的特點及其內部環境條件與地面的差異,一些環境因素嚴重地影響著地下建築內部人員的舒適感、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使地下建築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環境特性和問題

與地面相比,地下建築環境有如下一些特性:

(1)封閉性;

(2)恆溫性;

(3)人為因素的從屬性;

(4)圍巖介質和圍護結構材料等自然因素的侵蝕性等。

建造在岩土中的地下建築物為一封閉體,既受到圍巖介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也受到建築物的功能、材料、經濟和技術等人為因素的制約。地下建築物內部缺少陽光直接照射,光線暗淡。圍巖和建築材料可能放射出有害氣體或射線,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也會產生有毒物質、臭味和塵土,引起空氣汙染。室內潮溼,壁面溫度低,負輻射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少。蚊、蠅害蟲及細菌、病毒繁殖快,生存期長。生產和生活活動會使環境噪聲級增強,引起人們神經系統不舒適。

環境保護與改造

主要措施有:

(1)加強通風換氣。改善小氣候和排出空氣中的汙染物(見隧道及地下工程通風)。通風設計還要防止有害氣體從室外侵入。

(2)圍護結構表面加設防潮、保溫和隔熱材料,減少壁面對人體的負輻射及提高舒適感。

(3)合理的採光和照明。把天然光線和自然景色引入地下,增加照度和自然氣氛;適當地提高地下照度標準,採用人工照明;增設一定數量的保健燈,利用紫外線殺菌、抗佝僂病,促進免疫,抵抗疾病。

(4)進行必要的裝修裝飾。從造型、色彩、質感和光源等方面綜合設計,以滿足視覺舒適和降低噪聲。

(5)對機械裝置採取減振和隔噪。

(6)堅持環境設計。把室內空間作為整體環境綜合設計,除符合使用功能外,還應儘量滿足人體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室內空間的分隔和造型藝術要力求創造一個較好的視覺環境。內部採用高明度、淺淡和明亮的後退色,可使房間有寬敞之感;在狹長的過道內,設計明亮色彩的側牆,或用幾種不同的色彩,可以打破單調、漫長和沉悶之感;室內空間尺度要佈置合適,使其儘量通透;傢俱裝置和門洞間的尺度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各部件相互之間的比例要協調;光和色要經過科學和藝術處理。

(7)進行科學管理。對環境質量進行定期衛生調查和監測;對主要汙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秋、冬季節進行溼式掃除以減少塵埃;根據需要增設降溼機、空氣負離子發生器、吸塵器、空調機等機械裝置;建立專人管理負責制等。總之,需要採取綜合措施,才能經常保持良好的地下建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