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毛

[拼音]:daqi wuran de shengwu jiance

[英文]:biological monitoring for atmospheric pollution

利用生物對大氣汙染物的反應,監測有害氣體的成分和含量以瞭解大氣的環境質量狀況。

概述

大氣汙染的生物監測包括動物監測和植物監測。動物監測由於動物對環境的趨性和管理困難,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監測方法,但一般能起到指示環境汙染的作用。美國的多諾拉事件調查表明,金絲雀對二氧化硫最敏感,其次是狗,再次是家禽;日本有人用鳥類和昆蟲的分佈來反映環境質量的變化。利用植物監測大氣汙染,在20世紀初就引起生態學家的注意。幾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多成就,如指示植物的選擇和利用,根據植物受害症狀確定大氣汙染物,根據葉片的含汙量估測環境汙染程度等。中國在70年代初開展利用植物監測大氣汙染的研究工作,在測定木本植物葉片中的硫、氯、氟化物和鉛、鎘等含量以瞭解大氣汙染狀況,篩選指示植物,建立植物受害“症狀學”,利用多種植物含汙量和生長量綜合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都取得進展。

植物監測的依據

利用植物監測大氣汙染的依據是植物對大氣汙染的生物效應,這種效應可表現為慢性傷害,如酶系統被破壞或產生其他生理反應;也可表現為急性傷害,如葉片出現傷斑,生長量和生產量受到影響等等;還表現為植物群落結構的改變。生物效應同植物種類,汙染物的種類、濃度以及作用時間等因素有關。如各種汙染物造成的葉傷害症狀所表現的顏色、形狀、部位因植物種類和汙染物的種類而異,根據這些症狀即可估測大氣汙染物的成分。汙染物的濃度愈大,植物受害愈重。植物受害的最低濃度稱為臨界濃度或極限濃度。植物從接觸臨界濃度以上的有毒氣體時起,到植物體出現受害症狀時為止,這段時間稱為臨界時間。一般情況下,汙染物的濃度愈高,植物受害的臨界時間愈短;濃度愈低,臨界時間愈長。植物種類不同,各種汙染物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也不同。如氟化氫濃度為 10ppb時,20小時使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開始受害;濃度為50ppb時,6~9小時可使棉花開始受害。根據敏感植物受害的臨界時間,可大致估測汙染物的濃度。

監測方法

利用植物監測大氣汙染的方法主要有:

現場調查

在汙染現場調查植物的受害症狀。如敏感植物受害,表明大氣受到汙染;抗性中等的植物受害,表明汙染比較嚴重;抗性強的植物受害,表明汙染已十分嚴重。在嚴重汙染區,敏感植物基本消失。根據植物葉片的受害症狀,可以判斷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根據受害症狀面積的大小,也可以判斷大氣汙染的程度。綜合抗性不同的植物的受害狀況,即可繪製出大氣汙染的分級分割槽圖,確定區域性汙染的程度和範圍。

在汙染現場調查植物的慢性傷害狀況時,可把汙染區的一年生枝條的長度、葉面積的變化、葉重及年輪等,同非汙染區的這些指標進行比較,也可瞭解汙染的程度、範圍和汙染的歷史。

現場盆栽定點監測

將監測用的指示植物栽在汙染區選定的監測點上,定期觀察、記錄其受害症狀和受害程度,可估測大氣汙染物的成分、濃度和範圍。如中國利用京桃(Prunus davidiana)監測氯氣,用唐菖蒲、金蕎麥 (Polуgonum cуmosum)監測氟化物;美國洛杉磯利用矮牽牛(Petunia hуbrida)監測過氧乙醯硝酸酯,用菸草 (Nicotiana tabacum)監測臭氧等氧化劑,都取得較好的效果。利用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監測二氧化硫已為人們所熟知。一旦這些敏感植物受害,就等於發出空氣被汙染的“警報”。採用盆栽植物,可以根據需要設定監測點,不受汙染現場環境條件的限制,在廠區、室內、車間到處都可進行,便於開展群眾性的監測活動。

植物體內汙染物含量分析

葉片對重金屬、二氧化硫、氟化物、氯等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對葉片中的這些汙染物進行含量分析,可以瞭解大氣汙染物的種類、汙染範圍和汙染程度。如植物的自然含氟量為0.5~25ppm,自然含硫量一般為0.1~0.3%,如果排除根系吸收等因素,測得葉片中氟或硫的含量高於上述自然含量,就表明空氣中存在著氟或二氧化硫汙染。樹皮一年四季都能固定大氣中的氟,監測樹皮中的含氟量的工作在植物休眠期仍可進行。

利用地衣、苔蘚植物監測

地衣和苔蘚植物都屬於隱花植物,對大氣中不同濃度的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反應很敏感。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在 0.015~0.105ppm範圍,就能使地衣絕跡,沒有地衣生長的地帶稱為“地衣沙漠”。苔蘚是僅次於地衣的指示植物,如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過0.017ppm,大多數苔蘚植物就不能生存。1968年,在荷蘭瓦赫寧根舉行的大氣汙染對動植物影響討論會上,附生隱花植物(主要指地衣和苔蘚)被推薦為大氣汙染的指示生物。用生態學方法調查汙染區樹幹上距地1~2.5米高度範圍內的樹生地衣或附生苔蘚植物的種類、數量和分佈,在汙染源附近會發現“地衣沙漠區”,苔蘚植物也是愈接近汙染源種類愈少,甚至完全消失。根據地衣、苔蘚植物的多度、蓋度、頻度以及種類數量的變化,繪製汙染分級圖,能清楚地顯示出大氣汙染的程度和範圍,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汙染歷史。

可以把非汙染區的附生地衣或苔蘚植物連同基質一同取下,製成直徑5釐米的圓盤,移到地衣和苔蘚植物已經消失的汙染區監測點上,掛在8~10米處的樹幹或架子上,圓盤面向汙染源,定期觀察受害情況和受害面積,然後進行化學分析,可以監測大氣汙染。或者製成苔蘚植物監測器,進行定位定時監測。

利用植物監測大氣汙染,優點是取材方便,不需要複雜、昂貴的儀器,方法簡單,費用低廉,有直觀效果。缺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難於獲得精確可靠的定量資料。

參考書目

鬆中昭一:《図説環境汙染と指標生物》,朝倉書店,東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