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生(1744~1802)

[拼音]:guanliao ziben

[英文]:bureaucrat capital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憑藉國家政權力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在1936年以前的文獻中,使用該詞不多,主要指1860年以後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舉辦的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企業。官僚資本一詞的普遍應用是在抗日戰爭以後,主要指蔣介石(1887~1975)、宋子文(1894~1971)、孔祥熙(1880~1967)、陳果夫(1892~1951)和陳立夫(1899~ )四大家族聚積起來的國家壟斷資本。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宣佈沒收官僚資本政策,1949年4 月規定其範圍是國民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經營的工商企業以及銀行、倉庫、船舶、碼頭、鐵路、郵電、公用事業、農場、牧場等。

發展經過

中國的官僚資本是利用中國政治不民主、經濟不發達的條件,運用國家政權力量而形成的。清政府所辦企業的資金主要是財政撥款,鐵路則依靠外債;北洋政府的官僚資本,更主要是由外債支援。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辦的企業力量有限,尚未達到壟斷資本的階段。國民黨於1927年取得政權後,首先致力於金融壟斷。1928年設中央銀行,隨後陸續控制了中國、交通兩家中國最大的銀行,又設中國農民銀行,建立“四行”體制(見“四行二局”)。在1935年的幣制改革中以四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實行白銀國有,完成金融壟斷。同時著手工業壟斷,先後設立建設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等機構,整理、修建和統一管理鐵路,修築公路,發展電信事業。國民黨政府曾靠發行公債實行金融和工業的壟斷;1932年以後國民黨政府債信破產,其工業、鐵路等投資,除一部分來自財政撥款外亦靠外債。

官僚資本的擴張,主要是在抗日戰爭中利用戰時統制經濟權力進行的。由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銀行組成的四聯總處控制了國民黨統治區的金融市場,壟斷黃金、外匯買賣,佔有絕大比重的貨幣資本的貸放。國民黨政府成立貿易調整委員會,繼資源委員會統制鎢、銻之後,壟斷絲、茶、桐油、豬鬃等出口貿易,並設專賣局和物資局等壟斷重要商品的國內貿易。資源委員會所屬企業由11個增加到 125個,壟斷了全部重工業。各省、戰區也廣設企業公司,形成地方官僚資本體系。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了全部日本和偽政權投資以及德、意在華屬於法西斯的財產,使得官僚資本擴張到最高峰。資源委員會所屬單位增加到 293個,又成立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所屬有60多個工廠。此外,還設立了製糖、造紙等聯合企業。國民黨大官僚所辦的企業也在戰後達於高峰,主要是貿易公司。在戰時和戰後,官僚資本從壟斷金融和國內外貿易及市場投機中獲取最大份額的通貨膨脹利益。同時,美帝國主義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包括美軍剩餘物資,也是官僚資本發展的又一重要財源。

1949年,官僚資本大約佔有全國工礦和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它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發電量的67%,獨佔石油和有色金屬產銷,並佔有紡錠裝置的38%,機器織布裝置的60%。它控制著全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和44%的輪船噸位,擁有全國最大的銀行和十幾個壟斷性貿易公司。

性質和作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決定於國家的性質。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是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它的官僚資本,除具有壟斷資本主義的一般特徵外,又具有買辦的封建的特徵。毛澤東說:“這個壟斷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地結合著,成為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就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這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但壓迫工人農民,而且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中等資產階級”(《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149頁)。它的存在和發展,使中國的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人民陷於極端貧困的境地,民族資本不斷產生危機,中國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因而,它是一種反動的生產關係,是中國人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革命物件。

官僚資本本身,則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社會化的大生產,它集中了一定的現代化裝置和科技力量,從而也為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物質條件。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後,人民政府在沒收全部官僚資本的基礎上,直接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