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健吉(1907~ )
[拼音]:Yalishiduode
[英文]: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生於希臘北方的斯塔吉羅斯。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宮廷侍醫。他18歲時到雅典,跟從柏拉圖學習20年之久。公元前 347年柏拉圖去世後,他赴小亞細亞各地講學。前 343年,應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太子亞歷山大三世的教師。前 335年回到雅典,在呂克昂阿波羅神廟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學校。亞里士多德習慣於在樹林中一邊散步,一邊講學,因此他的學派也叫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曾較深入地研究了辯證思維的主要形式,因此他的著作中,到處有著辯證法的閃光。但總的來說,在哲學問題上,他卻動搖於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他的教育觀點,主要見於《政治學》和《倫理學》兩書。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身體和靈魂,如同物質(質料)和形式一樣,不可分離地存在著。靈魂有三種:
(1)植物的靈魂,表現為營養與繁殖;
(2)動物的靈魂,表現為感覺與慾望;
(3)理性的靈魂,表現為理智和沉思。前兩種靈魂是非理性的,不過動物的靈魂,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所以也稱之為意志的靈魂。與上述三種靈魂相適應的也有三方面的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這三個方面,使之達到最高的程度,使體、德、智得到和諧的發展。
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兩種靈魂,有相應的兩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方面的美德的產生和發展大體上歸功於教育,因此它需要經驗和時間;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習慣的結果。他認為,道德方面的美德沒有一種是由於自然而產生的,立法者的職責就在於通過塑造善良的習慣,而使公民們的道德達於完善。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靈魂的生活在於沉思,也就是在於純理論的、思辨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一切美德中最美好的。因此,理性活動的生活即是善的行為,也是善的本質。它構成了最高的美德,也是最大的幸福。這是人生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代表中等奴隸主的利益。他要求教育事業為這一階層服務。他認為,每一個公民都屬於城邦,全城邦應具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所有的人都應受同樣的教育,“教育事業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在西方教育史上,亞里士多德是第一次企圖根據自己關於兒童發展的觀點,以年齡來確定新一代生活的分期,並認為這樣的分期是符合自然的。他所劃分的第一個時期是在7歲以前;第二個時期是從7歲到青春期(約14歲);第三個時期是從青春期到21歲。他認為 7歲以前的兒童應在家庭裡受教育,應使兒童習慣於所能忍受的鍛鍊,但其過程應是漸進的。不應要求兒童學習課業或從事工作,以免妨礙他們的發育。在這一時期,遊戲是使兒童活動的一種方法。應注意選擇講給兒童聽的神話和故事,並特別留心使他們少與奴隸接觸。從 7歲起男孩應進入學校。亞里士多德提出,青少年時期通常學習的科目有 4種:
(1)閱讀、書寫;
(2)體育鍛煉;
(3)音樂;
(4)繪畫。他對於這幾種科目的教育目的和用途,曾作了詳細的論述。在體育鍛煉方面,他主張“實踐必須先於理論,身體的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他不同意斯巴達人只注重培養兒童勇敢品德的艱苦操練(見斯巴達教育),認為這會使他們變得殘忍。他贊成雅典式的訓練健美與和諧發展的體育(見雅典教育)。他說,在體育中首要的,應是鍛鍊健美的體格而不是野蠻的體格。他認為,音樂之所以必須學習,是因為它對教育、心靈的淨化、理智的享受等許多方面都有益處。他指出,必須選用富於倫理性的曲調,對於幼年兒童必須選擇兼具幽雅和教育因素的曲調。不過亞里士多德強調,學習音樂是自由民度其閒暇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為了追求實用和職業。此外,他還認為繪畫可以培養兒童對美的欣賞力和判斷力;讀書、習字也很重要。他主張,作為父母用以教育孩子的知識,不是因為它在實際生活中有用或必需,而是因為它是自由的和高貴的;只追求有用,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
關於理性部分的教育,由於《政治學》一書沒有完卷,所以不得其詳。但從他的其他著作和教育實踐中,可以看出,其內容似應包括幾何學、物理學、天文學,以及哲學和辯證法。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女子的本性不同於男子,所以不能與男子受同樣的教育。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點,對於後代教育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Paul Monroe ,History of Education , Macmillɑn,1925.
James Bowen ,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Volume L, The Ancient World, St.Martinn's Press,1972.
曹孚編:《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